
大中午去买晚上的票,居然只买到第2排位置,幸亏《梅兰芳》是文艺片,不是武打片,不然准看晕了不可。陈凯歌真是少产,当年的《霸王别姬》令人永生难忘,不管是先入为主还是已成经典,总之张国荣把角儿演活了,再加上他已离我们而去,很多大师都是死了更得民心,所以无法超越不是空话,而是句大白话。后来的《无极》,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陈夫人加入老公的戏本无可厚非,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些硬添。再到今天的《梅兰芳》,前半场让人惊叹,后半场让人惆怅。本人给本片打70分,前50后20。
十三燕王学圻让人过瘾
整部《梅兰芳》最最让人惊艳的是王学圻,实力派果真是实力派。看惯了王学圻演军人,突然扮演这个角色,让人一愣,满口京腔真过瘾,劲儿劲儿的,绝了。如果说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梅兰芳代表了京剧新时代的到来,那么他扮演的十三燕则是为京剧过去的时代画上了句号。十三燕是旧式伶人的代表,在伶界德高望重,对前清遗物的珍视正是他对自己曾有过的辉煌一种纪念的方式。但这个人物的精彩是他有勇气接受自己被时代所淘汰,十三燕面对空荡荡的台下坚持将戏唱完的场景,相信是这部电影里最令人唏嘘的场面。对这个人物的悉心观照,体现出了陈凯歌的人文胸怀。

青年梅兰芳余少群
青年梅兰芳比黎明演得精彩。他表现出了梅兰芳的少年理想和不卑不亢的模样。关键是他上台唱戏的扮相,着实出神入化,惹人怜爱,比女人还女人,。满场男人听得目瞪口呆,争着抢着要捧梅兰芳,甚至有些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连我也看呆了。尤其是他与十三燕打擂台的那段,新老交替,算得上本片最高潮最精彩的部分。看过了青年梅兰芳,以至于后面看成年梅兰芳黎明的表演,怎么看怎么觉得味道差点。
黎明的表演不想多评论,因为有前面参照,我被青年梅兰芳迷着了,后续的他不能说失败,只是我向来专一,容不得另一个他了。
章子怡版孟小冬
章子怡这次的表演我喜欢,虽然扮演老生并不到位,但对一般观众来说,她至少是这里面惟一敢爱敢恨让人觉得可爱的女性。她过去表演中太过章子怡式的剑拔弩张的劲儿如今渐渐没有了,从容许多,少言却句句有力,这对演员来说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今后她可以塑造更多不同的角色,我很高兴看到她的变化。或许真的是邱如白给梅兰芳定位太高大了,忽略了梅兰芳是凡人而不是圣人,以至梅孟之恋变得不可为,再扣上这必将毁了梅兰芳的高帽子,逼得孟小冬只能远走他乡。不过,我敢断定,假若没有这些人的阻碍,她会默默守在他身边一辈子,哪怕没有名分。
尽管我很喜欢邱如白说“梅兰芳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他的孤独出来的”,但我认为这句话意味着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在感情方面的失败,因为夫妻之间没有幸福可言,反而是孤独,这何尝不是女人的悲哀?其中有场戏,孟小冬走后,梅兰芳喝汤,喝着喝着就忍不住伤心掉泪,福芝芳坐到对面陪着掉泪。我猜想,梅兰芳是为孟而哭,福芝芳却是为自己而哭,一个女人知道自己老公为另一个女人伤心,自己该是多么失败和痛苦,这种苦痛不能说只能忍,美其名曰是为了梅兰芳,不如说是对爱无能为力,有了名分不怕人抢,对外口号是一切为了梅兰芳唱戏。换到现代,丈夫有了第三者,有很多种可能,有些是小三成了正的,正的离了。有的是正的嬴了,小三隐退了。可是那个年代,那个特殊人和事,似乎只能那么办,没得选择。再换个角度,中国古代说“糟糠之妻不可弃”,也是有道理滴。
孙红雷版邱如白
仍旧是那句话,前半场精彩,后半场觉得他不够出彩了,视觉疲惫了,或许也有他过于用力表演的缘故,总之,我喜欢前半场的邱如白。单说戏里邱如白真的为梅兰芳而生,一生以他的事业为事业,没有邱如白,就没有后来的梅兰芳。可是,孙的表演着实过了。
英达的表演跟他一贯的戏路差不多,冷幽默。
陈红不想多讲,一直不喜欢她的表演,这次表演也一样,感觉没把福芝芳演到位,差火候,有点做作。
倒是费二爷(吴刚)、表哥(潘粤明)等等配角人物都非常出彩。
经典对白
一、真正的好戏是人打破规矩。(梅兰芳改戏)
二、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的如此完美。(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第一印象)
三、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爷爷十三燕传给梅兰芳的话)
四、你的时代到了(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鼓励)
五、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能不败(邱如白先生对怕败的梅兰芳先生的鼓励)
六、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日本军官戏迷对梅兰芳先生的评价)
七、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还不唱莎士比亚了?(中日战争,梅兰芳先生暂时告别舞台,邱如白先生对梅兰芳先生劝告。)
八、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邱如白先生对孟小冬的恳求)
九、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电影主题:梅兰芳先生属于观众)
十: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梅兰芳先生对中国戏剧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