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都曾出现心理危机

(2008-05-30 19:54:28)
标签:

灾难

心理危机

杂谈

分类: 心灵感悟

     人人都曾出现心理危机

 

    5.12地震以来,我们常常听到“心理干预”这个词语。什么是心理干预?为什么要心理干预?其实除了专业心理工作者,很多人都只是从表明理解,再结合地震,无非就是经历了大灾难后人内心留下严重阴影并且严重影响了行为,于是需要心理医生进行情绪疏导安抚以及给予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治愈。

 

     我在网上搜了正确注解:

    精神医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在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其实都没有完全接受心理医生以及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尽管我们早就听说发达国家心理医生非常“吃香”,普通人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找到心理医生,但我们国家真正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寻求咨询及治疗的,仍旧不多。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绝对,一点点情绪波动无须大惊小怪,自己完全可以调整。前段,觉得自己自我否定很强烈,怎么都走不出来,老认为是自己错了,我想这也算心理出现了问题吧。只是我主动想改变这种状况,用各种方式去发泄排解内心的情绪,哭也好、找朋友倾诉、吃东西也好、锻炼也好等等。只要发泄出来是可以达到减压效果的。还好,持续的时间不长,现在回头再去看,我可以理性地看待那时候的自己内心真的出现了问题,至少不够健康和乐观积极。

 

    前段看过一个心理短片,结合了两个真实案例: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2004年海啸。两个事件都震惊世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据曾参与过美国911后心理干预工作者讲,事件发生后,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说孩子晚上害怕不敢睡觉,怕飞机来撞自己家房子。成年人心理出现问题的也不少,而且我们都发现911事件后,美国明星当中结婚生子的比例明显上升,也许人们意识到灾难的不可抗拒与毁灭性,更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爱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

    海啸发生时候,我国一个杭州旅行团正好在那边,其中有一对夫妇差一点被海浪卷走,她们死命抓着某个东西才挺过来。回到中国后,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平复内心的恐惧,对很多事情没有安全感,易怒暴躁。于是一位心理医生主动要去帮助她们,并最终帮她们走出了阴影。

   这次地震也不例外,天天看电视报道的人都够难受了,无法想象那些亲身经历灾难的同胞。就连救援的战士、志愿者、记者,从一线回来,都有异常反应。我所听到的,就有不敢吃肉,或者老是回想现场看见的尸体等等。

    心理危机?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遭遇过,只是轻重不同,有些可以自己缓解,也许在没有意识到问题出现就自己平复了。而如果遇到重大灾难,那将是长期的修复过程。

    那天看电视,参与911事件心理干预的医生讲,遭遇重大灾难的人,最初一阵子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帮助安慰,当这一切消失了回复到平静生活时,他们又会回想起痛苦的灾难场景,以及失去亲人的悲痛,这样的情绪是反复存在的,特别是孤儿,会特别无助,感觉被世界遗弃了。因此,有些人需要长达2-3年的心理恢复期。

 

    心理医生与其他医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心理医生是通过探究每个人的内在气质、性格和环境、面临的困难等具体的因果关系,通过引导、启发、转移、排解等方法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并能给予积极的治疗建议。对于患者而言,心理医生是一个平等的交谈伙伴,他所给予的心理治疗建立在对人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是深层次的心理治疗。 

     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的相关服务也在加强。有些大医院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一些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办心理咨询机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积极参与,或开辟心理咨询专栏,或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形成了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咨询共存的局面。也许,在心理诊所门前,人们仅仅需要“有病求医”的那份坦然。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尊重内心,会主动去心理咨询,或者讲是定期心理咨询,就好比定期看牙医一样。这是个好现象,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加健康自信,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敢于正视并寻求解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活着真好
后一篇:且行且珍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