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逸飞走在《石径》上

(2010-05-13 15:41:37)
标签:

文化

陈逸飞

《石径》

油画

分类: 岁月静好之世好合和

 

陈逸飞走在《石径》上

 

 

 

 
http://s5/middle/4b98736eg869b0c1f1fb4&690

 

 

 

多年前,我曾经在曙光微曦的时候,走过水乡苏州的某条古旧小街,街两边排列着沧桑颓败的老房子,这些房子的意象曾在已故画家陈逸飞的水乡系列油画中反反复复出现,我至今难忘的,是那天偶然听到破旧的房子里,传来如下一段对话:

 

--                 我还要再苦几年,再苦几年就不用这么辛苦早起了。

--                是啊,到时候就可以享福了。

 

说话的人,可以说是芸芸众生里再普通不过的成员而已,经常呈现给我们一个朦胧模糊的侧面或背影,在人生的道路上蝼蚁般坚忍默行着,整天孜孜兀兀也无所谓显赫的成就和意义,但我们却偏偏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反观自己的生存,体会出人生的况味。因此,在不久前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陈逸飞艺术展上,当看见陈逸飞的油画《石径》的一瞬间,我内心深处平日不常注意的角落,仿佛有一样东西被深深的触动,不禁停下脚步,凝望画面惆怅良久,油然想起了以上记忆中的情景和对话。

 

这幅画是从空中俯视晨曦中的一条古镇小街,光影是冷色调的,有点凝重、有点凄凉,画面中有一挑担人,匆匆在石板路上负重前行,苍茫和寂静中,隐约可以感觉到挑担人紧凑的脚步声传来,由远而近、再又很快远去,如同宿命般死心塌地,也似乎怀着某种坚毅去投奔彼岸,而这又不过是每一年、每一天,这个地方、这个小镇、这条街上,司空见惯的一幕而已。

 

看完画展,我一直觉得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形容和描述陈逸飞先生的《石径》,陈逸飞先生生前曾经说过,“艺术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和更好” ,因此我以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更多的是呈现而不是某种说教,而且,陈逸飞先生还曾经指出,“艺术不是自己假定和设立的,是自己心里的画,是从你的灵魂宣泄真诚的一种表现”,或许正是这种宣泄真诚的情怀,才使得陈逸飞及其作品,具有了某种经久不散的艺术感染力,能实现雅俗共赏并得到广泛的追捧。相比之下,那些德薄才浅、故弄玄虚的所谓艺术家,弄了半天在最广大群众的法眼里,不过是zhuangbility “装 逼”而已。

 

看完画展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正值上班高峰时间,我走在长长的地铁站通道里,身边人流如过江之鲫川流不息,奇怪的是却没有一丁点人语声,众人各自默默埋头前行,耳旁只有连绵密集的脚步声,此时此刻,我油然回想起《石径》的画面,想起画面里深沉幽暗、反射着微弱天光的古旧石板路,再次有所感悟,原来陈逸飞先生是在用他的画笔,和观众进行对话,陈逸飞先生会以他有点老派的上海绅士的腔调,对我们循循善诱,“你看,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特别是上班族,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像这个行走在《石径》上的挑担人,有点孤独,奔走在各自的命运的路途中,那个人的心情,我们是可以体会的。”等等之类的话语,想到此,感觉陈逸飞先生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上海,并没有离开他的观众。

 

陈逸飞先生在世时,我曾在上海美术馆很近距离地见到过陈逸飞先生,当时他和两位友人边轻声谈话边从美术馆的展厅里走过,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陈逸飞先生,但大家出于礼貌并没有上前打搅,不料几年后先生英年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这次画展期间,我还曾特意提前很多时间与上海美术馆联系,预约报名听一个有关陈逸飞的讲座,不料答复说讲座早已预约完毕,实在不能增加座位了,我有点惊讶,陈逸飞先生的吸引力真是远远超越我的想像啊,由此也感到,陈逸飞先生的艺术价值,是远不止可以用金钱估量的,他的艺术生命力,是真的可以达到所谓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的。

 

 

 

(几禾员外原创 ♂ 欢悦出品)

 

 

“本文参加爱圈大厦图书馆『我的五月』晒文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