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也可以很德国
(2014-01-14 22:16:05)
标签:
德国教育诺贝尔奖常识动手能力 |
分类: 行万里路 |
中国教育也可以很德国
最近一直在“很德国”地想事情,前几天说到《中国企业可以很德国》,联系到刚刚仙逝离我们而去的邵逸夫,作为一个大企业家他一生都在赞助学校,一生都在思考和支持中国教育,于是就想写写德国的教育。突然想起好友杨佩昌先生是德国研究的专家,把他的身子扳过来就看到一篇现成的关于德国教育的文章,不妨大块引用过来再说。好在我不怕他告我侵权。
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
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道:“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欧洲许多国家,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德国的儿童以玩为主也许是真的,但他们总得学点什么吧?老杨说:“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以及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等)。”但我还是去向更多人寻找答案。于是,发现了一份清单(来自于一篇名为《德国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的文章),我选出其中颇为有味道的20条,让我们的同胞大惊小怪一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抄下这些,大概已经足够证明老杨的“社会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说法是完全“伟光正”的。
有人在文章中提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个暂时不能确认,但权威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已有839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45位出自德国的哥廷根大学、36位出自德国慕尼黑大学、29位出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就以这3所德国大学出了110位诺奖获得者(占1/8强)而言,也足以说明德国的教育是非常优秀的。
希望在今年五一前后的德国之行,能帮助我丰富关于德国教育特点以及成功因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