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与著名管理学者汪中求先生的对话

(2013-04-01 15:47:52)
标签:

文化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与著名管理学者汪中求先生的对话

/老范行军


几年前,一部《细节决定成败》,在众多国外管理经典和概念、思想的“包围”中冲出重围,将本土管理理念和学者的地位均提升了一大块——这部书的作者汪中求也立刻为业内和读者所熟知。时过境迁,在“细节”之后,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篇访谈也许会让你看到另一个汪中求。当然,他依然在求变,求新,求深,求索。


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

  老范行军:我是偶然看到你的这部《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的。当时,怔了一下。我马上想到的是“工人”,然后是“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已经很少听到了。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沈阳的铁西区曾经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重工业区,现在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一派商业与民居的气象。其实,那个“工业”应该是离我们很近的。

  汪中求:客观来说,中国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发生联系的时间并不算太晚。早在19世纪中期,先是出于被动接受,而后是出于主动追求,随后中国开始了与西方工业化的接轨。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一百年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

  老范行军:为什么?

  汪中求:我们希望得到的,主要是工业技术和工业成果,而对人家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则少有兴趣。虽然中国对工业化的学习迭经文化创新和变革,但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老范行军: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缺乏”的?

  汪中求:究其原因,这与中国国民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大”不无关系。国人一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即为文明大国、礼仪之邦,有着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近代以来欧美诸国之所以强于中国,无非是那些奇技淫巧,在文化方面则远远落后于中国;欧美国家的富足与强大,不过是技术和工具的发达而已。直到今天,持这种态度的国人依然不在少数。于

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过于片面地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业成果,对其背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却缺少足够的关注与吸纳——这恰恰是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

  老范行军:由此,中国迫切地需要工业精神了。

  汪中求: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引进工业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那么孕育出来的工业集合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魄无魂的工业化的形成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老范行军:那么,缺少“工业精神”的严重性又如何?

  汪中求:缺少精神的工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30多年以来,新一轮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虽然,这一轮工业化的繁荣和光鲜是以往任何一次工业化都无法比拟的,但新的工业化浪潮依然没有很好地摆脱固有的农业思维模式。

  老范行军:“农业思维”有什么不好吗……这个话题以后再聊。还是回到“工业精神”上,当然,用一句话定义“工业精神”也不容易,请你阐述得具体一点。

  汪中求: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待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能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将“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作为自己的选择,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才;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地对手艺的专注、产品的专注,像瑞士钟表匠一样的精神……其实,中国不是没有机会,但在农业化向工业化的大转型中,中国人行走得过于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思考工业化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正如文化之于人一样,工业精神对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灵魂却体魄强健的人,同时也很难认同一个只富不贵的暴发户。

  老范行军:我们一直在灌输“快”,像“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等等,“慢生活”的理念也是近两年才被逐步得到认同。但我们似乎习惯了在快车道上奔波,以至于很少去关照内心和精神世界。

  汪中求:甘地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就物质生活而言,这个村庄就是我的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这个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老范行军:在这部书里,你将“合作精神”列为一章来探讨,用意在哪儿?

  汪中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市场变化多端,供需关系复杂,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前那种靠一个能人单打独斗、独撑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少。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更多地依赖团队的合作和协同,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了。竞争中的优胜者往往不是个人而是团队,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战胜了另外一个团队。

  老范行军:不错。但团队成员的合作不是加法关系,而是力的乘法,这样才能使得团队超越数量的集合,发挥巨大的作用力。

  汪中求:这是必然的。团队并不满足于1+1=2,而是利用成员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带来1+1>2的绩效。如果各个成员过分张扬个性而不能协同作战,或者各怀心思而拒绝齐心协力,那么这个团队的绩效可能只有1+1=2,甚至1+1<2,但绝不可能是1+1>2

  老范行军:团队成员的协同、配合自然是关键,但最重要的角色还是“领头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汪中求:是这样的。一个团队没有领导者就如同一盘散沙。领导作用的实现,是建立在众多个体服从的基础上。服从意识淡薄,协同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个人的服从,就没有很好的执行力。因而,在一个团队中,尤其在生产活动高度流程化的领域,要有良好的协同合作,就必须在各个层面强调服从意识,个体要服从团队的目标,服从团队的制度,服从工作的要求。

  老范行军:现在很少提“服从”了,都说“执行”。

  汪中求:服从是第一步,是员工职业精神的精髓。员工暂时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听从领导的决策,遵照指示做事,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和标准完成任务。一个人只有在学习服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团队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老范行军:“服从”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要“学习”。

  汪中求:必须指出的是,这里讲的服从精神是工业社会的一种职业状态,与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是两码事。强调服从精神,仅仅是要求团队有较强的执行力,以实现整体的目标,并不是排除人格上的平等和自由。

  老范行军: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服从”,给团队和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应该把“服从”上升到一个高度上来认识。

  汪中求:在一个分工细化、协作密切的现代企业中,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服从是第一生产力。每个员工都要有意识地服从老板、服从上司。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老板没有做出决策之前给出建议,一旦老板决定了,就要服从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违背下属的本意,也要“盲从”。

  老范行军:这种高度的执行力,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老板,决策必须正确。否则执行力越是强大,离真正的目标越远。但在变动剧烈的现实中,决策也是要不断地变动与矫正。还是汤姆·彼得斯的那句话:不停地试验,是对付这个混乱世界的唯一一剂良药。

  汪中求:我自己在做企业管理者时,始终坚持“事不过三”,给上司提出不同建议从来不会超过三次,因为我没有上司的信息量大,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上司不一定一致,上司的失误不由我承担责任。总之,我的上司不一定比我聪明,但他的决策肯定有其道理。

  老范行军:服从的第一步,还是要融入团队,这需要做一些妥协。但是很多有个性的人,因为团队对发型、服饰、训诫等的统一规定而不接受,保持了个性,却失去了机会。

  汪中求:尽管“统一发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融合,但一个人真正融入团队往往是从形式上的融入开始的。形式上的统一有利于意识的融合。一个人的意识很难改变,但比较容易改变的是表现出来的行为,长期的行为调整可以达到改变意识的目的。融入团队,还应该在团队文化中培养牺牲精神,必须去掉愚蠢的“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个人英雄主义是团队合作的大敌。融入团队还必须摒弃“独行侠”的思想,和“狂妄”、“清高”、“刚愎自用”诀别,代之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

  老范行军:合作是为了多赢。合作不单单是一个团队内部的目标,也是一个企业在外部竞争中实现利益共赢的有效手段。多赢才是最终目的。

  汪中求:一定是这样的。我们知道,阿曼德·哈默是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竞争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在增加,唯独哈默石油的输出量却明显减少,这让许多人看不懂。当一个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他时,他说:“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未完,待续)

              (此文刊载于《人力资源》杂志,2013.3期,总第353期,P06-11。)


工业化的灵魂 (2012-07-02 18:03:43)

[转载]新书《中国需要工业精神》发布 (2012-07-13 17:43:24)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选载(一) (2012-07-16 15:13: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