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不公平的
(2010-01-30 13:14:41)
标签:
就业公务员书本知识南巡讲话高薪教育 |
分类: 和大学生聊聊 |
社会是不公平的
——2006年在母校《社会不知道你是谁》的演讲(续1)
我看到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或者说我认为一些不正确的现象。比如说,追求高工资,只往沿海地区跑,想进大城市,想挤进公务员队伍。这些想法都不能说是错的,但是你自己是在为自己找一条特别难通过的桥。
就拿今年的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考试来说,公务员招考人数已经达到53万人,这是报名人数,它的录取比例是42:1,就是2%多一点的比例。而事实上70%的大学生都有愿望进入公务员队伍。在西方很明显的认为,一流的人才办企业,二流的人才搞科研,三流的人才从政治。而我们“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到现在还阴魂不散,这是非常危险的。请大家注意,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人都想当官,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很慢的,也是很落后的,甚至是文明程度不够的。只有当全民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当官,而官的地位不再那么高,这个社会才真正开始走向比较高级的文明。所以中国大学生急于往公务员队伍里钻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
我们的学生看中公务员队伍看中它的什么呢?当然是可能看中了有权力之后的贪污腐败,也有可能看中的是为所欲为的那种自由,甚至是看中了吃喝和用车的方便。因为中国公务员队伍去年招待费和车辆使用费高达6000亿人民币,这太过分了。我们如果把这种过分的现象看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可以享受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就完了。
一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一群聪明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很多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慢慢就变得碌碌无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公务员队伍存在思想的僵化、固化、保守、落后,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并不一定有利。但是,很多人却想往里面钻,想安定,或者说想稳定。我们从数字上看到,从1996年以来,国家实行允许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以来,统计到2003年为止,发现8年中全国公务员队伍被辞退的只有19374个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辞退人数不超过万分之五。这个队伍就太僵化,这对社会来讲绝对是个悲哀。
前不久我在江西财经大学演讲,我说,我们甚至不应该去追求高薪的职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高薪职务在现在的社会上相对的来说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给那种有很强工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准备的。刚刚出校门,想高薪自然非常困难。高薪必然有高期望,你获得高薪反而更容易失败。因此,你一旦走进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企业或者单位,你很容易被打击,因为你很难达到人家高的期望值和要求,使得我们自己刚刚走上人生就会被人打的蒙头转向。这是不是很不合算?
大学生毕业生对钱应该怎么看,我的观点是两条:第一条是,能够保证活下来、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因为现在找工作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一旦分定一个地方,就打算一辈子呆在那里,那个年代不存在流动的问题。“南巡讲话”之后就有资格流动了,一知道南巡讲话,我就离开了当时工作的地方。现在大家都有选择的余地,因此走向社会,我建议大家应该赶快找一站,先待下来,熟悉什么叫社会,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相对而言,大学里面是不太跟我们讲什么叫社会的。大学里面就是读书,而读书以外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我的书上讲过“汪中求式的2.18分理论”,当然,实际上不叫理论。人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对于人的一生的作用来说,非智力因素的权重应该更高,假定智力因素只占40%。我们在大学接受的培养多是智力因素,而不是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当中知识和技能对比,知识的比重相对低一些,假定又是40%。当然,这很不严谨。那么两个40%下来就很低了。那么在知识当中,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当然书本知识的比重更低,假定又是40%,而且书本知识最后拿到社会实践中去用,能用到的绝对不会超过40%。假定,你的综合得分是85的话,那么这四个40%下来,你的得分最后是2.18分。当时,这个话我是在北大讲的,说北大的学生,假设你各科的平均成绩是85分,用社会来检验你只有2分多,很可怜。
话说回来,北大的学生不可能不学别的东西。他在跟同学交往,和师长沟通,也学别的东西。我们只是站在一个极端的角度讲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大学学的东西,远远不能使我们有效地适应这个社会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去年的八月份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告诉我们,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对就业感觉到迷茫,有8.3%的学生曾经想过轻生。所以,在这么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到底缺什么?我觉得我们缺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我们缺的更多的是怎么理解这个社会,或者叫社会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社会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