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俗语的管理学解读

(2009-09-15 21:03:50)
标签:

俗语

管理学

杂谈

分类: 管理常识重弹

中文俗语的管理学解读

 

 此前提到,中国古代有思想的人的管理理念和思考,大多零零星星地表现在一些杂记和随笔里边,很多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些词语本身就很有一些管理学的意味。很多众所周知的俗语也很有管理学的思考价值,在此仅列举部分具有人力资源思考意义的俗语,游戏一把。

 最早出自古东府《君子行》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说的就是做人要避嫌,企业的一些特殊的岗位特别要注意,比如采购人员。我们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曾对某地区部分超市的采购人员的深入调查,结论是被调查人采购活动中的回扣比例平均是4.2%而绝大多数超市自身的销售利润率一般不超过3%。所以,企业采购人员需要主动提出接受监督的方法,做到古人说的“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语出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说很多机构和组织大领导好打交道,而手下人却很难相处。企业也常有一些特殊岗位的人正是这样,很难合作。有些财务人员出于对公司“负责”的考虑总是对报账人唠叨“上个月买了3台电脑,怎么这个月又买2台”。其实,财务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按程序处理,票据符合财税规定就行。

 同样出自于《官场现形记》的“宰相家奴七品官”则有两重意思:一是在宰相身边锻炼过,提高很快,足够去当一个县长;二是有些人在大领导身边工作过,就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少说也可以当个七品官了。

 朱熹朱子语类》中出现了“矮子看戏”一语;清代赵翼在《诗论》中更详细的作出表述,“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时至今日,很多人因自己没什么见识,只能人云亦云。

“不如意事常八九”大概见于《琵琶记》,提醒人们人生总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提出“精细化管理”,但同样会说“没有一个企业能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需要”,同样企业雇佣的员工一定也是人无完人,于是企业家们应该调整心态,抓住大事,放开小事,允许错事,防止坏事。据说当年光绪皇帝有一枚印章,上面刻写的就是“十八九”。

 “二百五”一语我不知道出自哪里,意思好像是,过去银子500两为一封,250两银子当然是“半封”,同音假借为“半疯”。一些疯疯傻傻的人于是被称之为“二百五”。后来出现的“马大哈”意思很接近,我理解应该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总称。

 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俗语,记不起从何而来,很是有味道,列在后面供各位欣赏:

 

  •     拜师如投胎。
  •     硬逼公鸡下蛋。
  •     胳膊扭不过大腿。
  •     挨一拳头学一着。
  •     丁是丁,卯是卯。
  •     池里无鱼虾为大。
  •     船到江心补漏迟。
  •     摁着牛头吃不着草。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
  •     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
  •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     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
  •      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脚。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先贤古训之察人用人育人

片言只语说管理

中国历史上没有管理学

中国历史上没有管理学(续)

从启功讲书法中参悟管理

我们一起在寻找

中文词语的另类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