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乘旦: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2017-05-10 15:53:11)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和习题

第一讲 | 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2017-05-08  世界历史放映室

本文选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前言

    “西方文化通论”课程,目的是把西方文明从开始到现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十五次课时概括出来,时间很少,内容丰富,因此任务很艰巨。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可以让大家对“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识有所了解,比如西方社会经历过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发展到现在是怎样,我们如何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变化,等等。由于内容太多,时间跨度大,十五次课时又太少,所以我只是把“西方文化”中最关键的部分介绍给大家,主题集中在“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精髓何在,“西方文化”建立在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之上,它会怎样观察和处理问题,如今表现为何种形态、为什么是这种形态?诸如此类。深层的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只了解一些表面现象,而不明白“西方文化”的观念与指向,也就是价值基础和思想方法,我们仍然弄不懂“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

  因此,我首先要说说“文化”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20世纪中叶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人们看见不少小青年身穿“毛装”,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老式钢笔,你就会说这个小伙子有“文化”,那个意思是:他能够“读书写字”;至于文化程度呢?可能只是初小毕业,就是现在的小学四年级毕业,他在小学读了四年书。那个时候,有这样的“文化”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人是文盲,既不会读书,更不会写字,在小学读了四年书,就可以到乡政府做文书,或者在军队做文化千事、文工团助理等,这就叫有“文化”。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地等同于现在人们所说的“文学艺术活动”。有时人们说需要有一点“文化生活”,指的就是这个“文化”;文化部管的也是这个“文化”。近来人们经常使用一个词,叫“文化产业”,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

  但是我这门课所说的“文化”,既不是“读书写字”,也不是“唱歌跳舞”,这两种“文化”是表层意义的,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形而下”;我说的“文化”属于“形而上”,和“文明”的含义差不多。“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区别?区别还是有的,但我今天不打算说太多;我今天只说:“西方文化通论”中所指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等,这就是对“文化”的第三种理解。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西方文化通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介绍“西方文化”,介绍西方社会在各个历史阶段上呈现的特点、各种因素、各种制度等。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讨论“西方文化”,看西方文化如何发展到现在。“文化”是一种积淀,没有历史过程也就没有“文化”的厚度。为什么把“文化”作为历史课程开设而且是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原因就在这里。

  除了介绍基本知识之外,我会阐述我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其中有很多会和一般的教科书不同,也和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很不同。如果没有自己的看法,任何课程都只是“照本宣科”,教师讲得再生动、再娓娓动听,也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说法、按照教科书讲课而已,这和捧着课本念教材没有两样。可是我不希望只是重复书本知识,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我自已的体会。等到这门课讲完之后,大家有可能感觉到一个体系,这是我的体系,但是我不会刻意去说这个体系本身,因为太枯燥。

钱乘旦: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古代世界的农业文明分布图

    我们开始讲的第一课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人是从哪里来的?农业是怎么出现的?这些内容涉及几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因此我们只能够一掠而过。

    先看地图(略):地球的绝大部分是海洋,陆地被海洋包围,文明只在陆地生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从人类产生,一直到近代,文明所波及的陆地部分却相当狭小,差不多只是欧亚大陆南部区域加上非洲北部沿地中海一带这一条延续不断的地块。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星星点点的小地域了,例如西非有些地方、南美有些地方,那些地方都没有形成过成熟的文明,发达的文明地区都集中在欧亚南部和非洲北部。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文明没有能够扩散到全世界?这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欧亚南部和非洲北部这些地区,气候、水流、资源、植被、动植物种类等,都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人类容易繁衍,文明也就有可能在这些地区生成与发展,而不容易被毁灭。其实,人类适应环境、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在千百万年时间中,人类从起源地向外扩散,最终散布到全世界,以至于后来整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可是文明并没有跟着人类的扩散而扩散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原因是受到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在地图上可以看到:欧亚南部到非洲北部在地理位置上是绵延不断的,而其他地区都和它隔绝,有地理障碍。这些障碍把人类文明长时间地限制在欧亚南部和非洲北部,造成了文明的高度集中。

    其实,被地理障碍隔绝的不是人类,而是农业,是农业未能跨越这些障碍而进入更广泛的地区,这使得文明不能在其他地区生成发育。

    我们看地图(略):欧亚大陆北部天气寒冷,从来就人烟稀少,农业生产难以展开,因此文明不容易传播进来。但是欧洲北部在公元10世纪前后进入文明状态,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则差不多要晚一千年,地理因素明显在这个差异中起了作用:因为欧洲西海岸有一道环大西洋暖流,所以像英国挪威这些地方也可以发展农业,而西伯利亚则寒冷无比,除少数人类坚持艰苦的驯鹿、渔猎生活外,完全没有垦殖的可能性。

    非洲大陆除地中海地区和大西洋、印度洋沿岸,其他地区都不适宜农业的传播,有些地方如撒哈拉大沙漠、热带雨林,是人类很难生存的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传播,也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渗透。至于澳洲它离其他大陆太遥远,在被欧洲人“发现”之前,没有受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而它自己又没有生成过本土文明。在澳洲,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太恶劣,人类难以生存;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又太好,人类不用费劲就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不需要出现农业,也就不可能催生文明。

    美洲在四五万年以前还有陆桥与亚洲相连(今天的白令海峡),但以后它就与其他大陆完全分离,结果,尽管在中美洲、南美北部曾经酝酿出本土文明,像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等,但在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前,它们仍然处在发育过程中,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这似乎是个小事情,但其实问题很大,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谁都不能够用头顶、用肩扛,就可以把大量物资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去。对文明来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物质的交流和思想的交流;交流触发文明,并且推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无论美洲还是澳洲,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和世界其他地区隔离开了,于是就没有办法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从别人那里得到灵感。农业其实是一种发明,除少数原发地区之外,农业都是传播进去的。

    在谈农业之前,先要谈一个更古老的话题,即人的出现。文明是人的属性,动物不会有文明。可是人从哪里来?我们说人从动物变过来,尽管到今天还是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已经不多了。动物演化而成为人,这是整个生物进化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与人最接近的是古代一种类人灵长动物,它们是人的祖先。其实,今天的某些猿类,比如大猩猩、黑猩猩,它们的祖先和人类祖先应该是同一个物种,至少是接近的物种。今天的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这种灵长类祖先大约生活在距今300万-400万年以前,目前古人类学家一般都接受这种说法。可是从那种灵长类动物向人的方向迈出第一步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只有迈出这一步,动物才变成了人。因此,我们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原因使一种动物开始变成“人’。

    大家都熟悉达尔文的进化论,按照达尔文的说法,生物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最终进化成人,很多人认为这种进化是不可避免的,动物最终一定进化成人。可是如果退回到300万-400万年以前,我们并不能认定,有一种动物一定要成为人;也就是说,在几百万年以前,动物向“人”的方向发展并非“必然”,生物变异的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向“智能”方向发展只是其中的一种有人会说: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把动物变成人,因为进化的结果就是这样。但这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往回看,是从结果去推定过程,是从现在看过去。一旦换一个角度,换到过去的某个时间来看这个过程,站在以前看以后,情况就会不同了。比如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预测到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一年两年以后,甚至只是个月两个月一天两天以后发生的事?我想不可能。现在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每一个过程都不会有其他结果现在是过去的必然结局,历史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很流行我们同学在看待历史时经常使用这种思维。可是这样思考历史,就把历史看作一个预先设定的过程了,每一件事、每一种现象都在事先安排好了,不会出现其他的结果。人们说:这就是规律,规律就是必然性,动物演化成人就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必然性。但是我们没有想一想:进化,但没进化到“人”,是不是有可能?为什么进化就一定进化到“人”?为什么不可以向另一个方向进化?或者,虽然向人的方向进化,但进化的过程被打断了,结果没有出现人?我们今天说人的出现是进化的结果,那不意味着进化一定出现人;在几百万年之前,什么可能性都存在。例如,刚才说到大猩猩、黑猩猩的祖先和人的祖先是同一种动物,而大猩猩、黑猩猩又确实是从那种动物“进化”来的,这就说明“进化”不一定向人的方向进化,它可以向大猩猩、黑猩猩的方向发展。退回到500万年、10000万年之前,在那个时候,谁也不能断定,生物将进化并最终形成“人”。

    站在现在看过去,知道了结果说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而且是近代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用这种思维来解释历史,那么一切都是必然的,比如罗马一定出现恺撒,中国必然要出个秦始皇,英国一定发动工业革命,美国必定控制全球甚至连奥巴马当选总统也是必然的……可是这样去解释历史,历史就不需要解释了,因为现在是什么情况,就说明它本来就应该是这种情况,历史的必然性规定了它只能是这种情况。这种逻辑显然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那就是:是谁事先安排了历史的结局?基督教说,是上帝安排了历史,历史按照上帝的安排展现出来,只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现在很多西方人已经不说上帝了,但西方的历史观却始终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原点上——历史是安排好的——启蒙运动也没有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回到“人如何出现”这个问题上来。已经说过在几百万年之前存在着动物进化的各种可能性,有一些比较偶然的因素凑在一起,结果就造成动物向“人”的方向演变。达尔文进化论有一个原则:适者生存。几百万年以前,地球上某个地方出现了重大的环境变迁,“人”就在这个变迁中被引发了。

钱乘旦: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大约三四百万年以前,在非洲东部,也就是我们现在找到人类最早的直系祖先的遗骸的地方,地壳发生断裂,地球表面向两边拉开,最终形成一道深沟,这就是今天的东非大裂谷。这里原本是茂密的大森林,里面有各种动物,其中也有灵长类。大裂谷的出现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原来完全一样的自然状态,包括生物分布、植被、气候等,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西边仍然是茂密森林,维持着原有的自然状态;东边的森林逐渐消失,成了大草原。于是,原来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很多物种会消失,而为了躲避灾难,有一些动物就跟着森林向西撤退,有一些却留了下来,但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一部分灵长类动物跟着森林往西去,这在当时显然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们还生存在先前的自然环境中,可以过原来的生活,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就可以维持生存。这些动物延续下来,就成为今天非洲大森林中的各种猿类,比如大猩猩。可是另外一些古灵长类动物—有的是因为眷恋家园,有的是因为懒惰、不愿意跟着森林走,有的是想走却没走成—留下来,它们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了,它们被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于是就面对着非常严峻的现实:要么被新的环境所消灭要么适应新环境、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比如,那些习惯在树上生活的灵长类动物,一且没有了树,就只能从树上下来,被迫站到地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食物和居住条件都发生变化,危险和威胁来自四方。原先居住在树上,受到高空的保护,林间果品充足;现在却要脚踏实地,要应付各种敌人,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而能够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的灵长类动物就能够存活下来,繁衍后代;不能适应的动物就不能存在,它们一定是在某个方面缺少了适应的能力,结果遭到自然的淘汰。

    现在我们知道,“站”对于“人”的出现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一些从树上下来的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站”,就是后肢直立。“站”使它们得到一个好处,就是用后肢着地,前肢腾空了,可以用来抢东西吃,或者抓着食物逃跑。大家想一想:哺乳类动物都是四肢着地吃东西的,猫和狗是这样,狮子老虎也是这样,如果有其他动物跑过来抢它的东西吃,它要么殴打,要么用嘴叼一条鱼或一根骨头逃跑。可是一只猫只能叼一条鱼,一只狗只能衔块骨头,但直立的动物却获得了更好的争抢食物的优势,它可以用前肢抱着一批食物,然后用后肢逃跑。这种优势也表现在哺育幼子上,因为它可以“拿”更多的食物去养育幼子。此外,直立的动物视野更开阔,能看得更远、更广,这些都给它带来更强的生存能力,这是那些跟着大森林往西退去的灵长类动物所不具备的。而更重要的变化也许发生在脑部:“站”起来的动物,为了协调复杂、多样的动作,脑容量就变大了,并且“站立”。这个姿势也更容易让脑颅空间变大。于是,“站”成了向“人”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大峡谷两边的动物本来是没有区别的,现在却出现区别了,有一部分动物开始向“人”的方向变化。

钱乘旦: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人的进化

    “站”起来并且解放前肢还引发更重要的后果,就是学会劳动。中学的课堂上老师会讲人是如何出现的,劳动创造人,对吗?这是恩格斯的说法。可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有人说,要看我们怎么定义“劳动”。对呀,什么是“劳动”?动物能劳动吗?蜜蜂很勤劳,蚂蚁也很勤劳,很多小鸟会筑巢这些是劳动吗?大家说“不是”。那么,什么是“劳动”?是使用工具?

    劳动确实有一个标志,但不是使用工具,而是制造工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很多动物都能够使用工具。这方面证据已经有很多,不少动物是会使用工具的,但是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制造工具。有些动物可以折一根树枝做棍棒,用棍棒来摘取树上的果实,但它不会把树枝削尖,当长矛狩猎,或者当渔叉捕鱼。削尖树枝需要用工具,比如石器或铁器,只有人能够制造工具,任何动物都不会。所以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而不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是“劳动”的标志。

    可是“劳动创造人”的说法隐藏着一个逻辑问题。比如,你看到有种东西在“劳动”,也就是制造工具,你就会判断他不是动物而是人,因为只有人才会劳动。但是那个“人”已经在“劳动”了,判断“人”的标准就是劳动。那么,劳动怎么去“创造”他呢?不会有一种东西是先“劳动”再变成人的,否则,就意味着动物也是会劳动的,动物也能够制造工具这样“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就没有了。因此,只要能够“劳动”,他就已经是人,不会在“劳动”过程中才变成人。但如果说“劳动”的标志是制造工具,那么“站”的意义就无比巨大,因为“站”解放了双手,从而有可能去制造工具。“站”让“劳动”成为可能,人通过“劳动”而取得了最强大的生存机会。回到人的出现的问题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着巨大挑战,逼着它们做出选择:是留下,还是撤退?我们看到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群体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就是其中一部分向“人”的方向发展,另一部分继续做动物。“适者生存”的原则在这里起了作用但无论后来成为“人”,还是继续做动物,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只是各自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在那个时候,不意味着必定会出现“人”比如说,当森林西去时,有可能所有的灵长类都跟着往西去,那么它们能够继续适应原有的环境;也可能留下来的动物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全都被消灭:或者留下来的动物找到另外一种适应的方式,不需要“站”起来,结果也就不会变成“人”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是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使种群受到灭绝威胁,迫使其中一部分向“人”的方向发展如果地球上还有其他地方也是人类的发源地,那么在那些地方,也一定发生了使远古灵长类动物受到灭绝威胁的自然环境变化。

    现在向大家介绍一种最新的说法,当然也经受着激烈的论争。有人指出:现在的“人”,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黑色维纳斯”,这个维纳斯曾经生活在东非今天的肯尼亚,她的后代后来分布到全世界,成为今天的“人”。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尖端的现代科学检测,即DNA生物检测。人们在世界各地采集人类各个种群的DNA样本,经过检测,发现所有现代人的基因构成都来自那个黑色维纳斯。而且,离她越远的人群,DNA变异与她的差距越大,这说明她的后代是从她这个“家”出发、向全世界各地扩散的离她越远,变化越大。令人惊讶的是,黑色维纳斯生活在距今只有6万年之前,换句话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在6万年前从同一个祖先的同一个“家”里走出来的。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先前关于人类史前史的所有看法都被颠覆了,比如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之前,因此不可能是现代人的祖先;比北京猿人更早的元谋猿人或欧洲尼安德特人就更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了—考古学的最基本体系都给推翻了。我们很难想象在6万年的时间中,现代人类就从非洲出发而散布于全球,并且把它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当然,DNA的说法现在也受到激烈的挑战,争论的关键在于:人类是单起源还是多起源?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争论得非常激烈,并且很容易变成一个不纯粹是科学的问题,因为它和各国家的民族感情纠缠在一起。

    在类人灵长类动物向人转化的几百万年时间中,人类祖先怎么生活?现在要复原出来几乎不可能。我们大概知道的是,早期人类靠渔猎采集为生,在几百万年的时间中,这种谋生手段非常有效。但是突然之间,他们放弃了这种生活,不再打猎,不再采集,而去饲养和种植,也就是说,他们以农业为生了。就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考古证据而言,最早的农业出现在一万年前,地点是在地中海东岸—土耳其山区、两河流域等地。最近段时间,中国学者在浙江良渚发现那里的农业出现在一万年甚至一万多年前,当然还有待国际学术界的进一步认证。于是就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即农业是单起源还是多起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说是单起源,但现在多数学者会接受多起源说,当然不是很多起源,只是若干起源。农业的起源地包括中东、南美、西非一些地方、南亚,还有中国。从作物情况来看:中东是麦类的起源地,包括大麦、小麦、燕麦等;中国是黍类、桑蚕的起源地还有稻、稷、高粱等;南亚培育了薯类,南美则有南瓜、玉米之类。

    但农业是如何出现的?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最奇怪的问题在于如果说一万年前才出现农业,那么在人类生存的三四百万年时间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时间是靠渔猎采集为生的,也就是说不到百分之一的时间里人类才以农业为生。那么,为什么在那么长的时间中,都不能进入农业状态?我们经常说,那是因为生产力太低了,不能进入农业生产,要等生产力慢慢发展了,强大到足以产生农业的程度才会出现农业生产。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逻辑问题:没有生产,哪里来的生产力?渔猎采集算不上生产,只是攫取,是从自然界里直接获得食物,而不是制造食物。严格地说,这种方式和牛羊在草地上吃草、虎豹在林子里捕食没有实质性区别,区别在于人能够利用制造出来的工具进行渔猎采集,而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如果说生产力程度低、不足以产生农业,就不大说得过去。再有,即便到现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极少量的人群还处于渔猎采集的状态中,比如南美洲亚马逊大森林里的某些部落,他们人数极少,一个部落可能只有几十人、几百人,现在仍然以渔猎采集为生。非洲南部大沙漠里也有,特别是在西南非洲太平洋岛屿特别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地方布满茂密的大森林,其中也有些人以渔猎采集为生。那么,他们为什么始终没有进入农业呢?事实上,他们很早就和有农业的人群进行接触了,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进入农业?

    现在很多学者很好奇这样的生存方式是怎样的?而相关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了。结果人们发现,渔猎采集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槽糕没有吃,没有穿,饥寒交迫,整天饿肚子。相反,根据一些人类学家的说法,那种生活挺悠闲的,并不是生存无依、衣食无着。人们不需要做很多工作就可以吃饱肚子,平均每天三四个小时出去寻找食物就够了,足以维持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营养状况也挺好,不比现在的营养结构差,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矿物质等都很丰富。西南非洲是一片沙漠,跟我们西部的戈壁滩差不多,没有树林,没有草丛,一眼看过去望不到边,即便在那种地方,靠渔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群,他们的营养状况也不差,地上爬着的很多小动物——一蜥蜴、蝎子之类,都是很好的肉食品,仙人掌类植物则是很好的菜蔬。但这么一来问题就更严重了:渔猎采集可能不意味着艰苦,农业的出现也不意味着摆脱艰苦,那么,为什么要进入农业呢?

    其实,农业劳动可能更加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都是描写几千年的中国农民生活的民间谚语,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中国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地方难道不是这样?我们看基督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亚当和夏娃,他们原来生活在伊甸园里,不愁吃不愁穿,没有风没有雨,没有艰苦也没有困难,无忧无虑的。但后来他们自己不知趣,惹怒了上帝,被驱赶出伊甸园,上帝罚他们,要靠劳动为生,这就是基督教中的“原罪”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个故事就好像是一个寓言,它的寓意是:劳动艰苦人因为不听上帝的话而被罚劳动。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要进入农业,进入以劳动为生的生存状态?可能和人脱离动物界、开始成为“人”一样,人们面对着环境的挑战。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内,地球上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在西亚,具体说是在伊朗高原、两河流域。距离现在大约3.5万年到1.2万年之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个冰期,当时人类已经在很多地方活动了,生存了很长时间。大约从1.2万年前开始,冰期慢慢过去,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化了,海平面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比较寒冷的地方变得温暖起来,其中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这些地方原来都相当冷,天气变暖后,植被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植物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慢慢消失,或者数量减少了新的植被开始出现,它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原来的动物也面临危机,它们在寒冷的气候中已经生活了几万年、几十万年,身上都披着厚厚的毛,太阳一出来,冰化了,天气暖和了,身上的毛却脱不掉—不像我们身上穿的毛线衣,想脱就可以脱掉。于是这些动物就往北走,走到比较寒冷的地方去,维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以渔猎采集为生的人从来都是跟在动物后面走的,大动物走到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当时人们最喜欢追捕鹿、牦牛、熊这些大动物,它们给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品。现在大动物往北走了渔猎采集的人也要往北走,人跟在动物后面已经走了几百万年,现在还要继续走下去。可是终究有些人没有走,留在原地了,这种情况就好像当年东非大森林里的灵长类动物一样,有些跟着森林走,有些留下来没有走。走和不走的原因都是说不清楚的,人类当时有各种不同的选择;但是跟着走的人和不跟着走的人开始变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跟着动物走的人一直维持着原有的生存方式,渔猎采集,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谋生手段,后来,他们可能走到北冰洋,成为现在因纽特人或者鄂伦春人的祖先,到今天仍然以猎取海豹、北极熊这些大动物为生。可是留下来的人呢,他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了,以前的食物越来越少,他们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必须寻找新的食物。正是这些人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是他们发展出了农业。

    可以想象当时出现的情况:大动物走了,留下了小动物,比如山羊。山羊也是可以吃的,尽管没有鹿那么大,于是人们去追捕山羊。渐渐地他们发现山羊比较温顺,愿意接受人提供的青草,人们捕获很多山羊,吃不完就带着走,慢慢地,就形成了畜牧业,驯化的家畜出现了。在更往南的地方,天气更加温暖,原有的植被发生变化,有些植物消失了,有些植物大量生长,而且长得很好。以前,人们对有些植物是看不上的,因为数量太少,吃起来很麻烦,还需要加工,比如野麦,那其实是一种野草,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有点像狗尾巴草,狗尾巴草里面有小粒的种子,最早的野生麦子差不多就是那样,麦粒不比狗尾巴草的种子大多少。但是它们现在到处生长,人类就开始大量采集,慢慢地,他们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植物并且有意识地去保护它们,比如把其他野草拔掉,把野麦留下来。接下去人们可能给它松松土,挖挖坑,让它长得更好;再接着,就把麦粒丢在土里,把野麦“种”出来了,农业于是出现了!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植物果实掉在土里会长成植株,只是到现在,人们才有意识地“种”它们,让它们按照人的意志生长,而这就是农业。从采集到种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千年时间。这个变化起源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被迫“创造”出农业。

    中东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农业发源地的情况应该也是这样。农业是些突发事变引生的结果,人类为了生存,而放弃了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到:当野麦的种子收获多了,人们就去贮藏它,否则到了冬天,人们就无法生存。可是贮藏一旦出现,人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就是人需要定居了。以前的人是跟在动物后面走的,动物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现在不跟动物走了,人以种植为生,土地成了“财产收获也成为财富。一且有了财产,人就不愿意四处流动了,人们守着财产守着自己的“家”。农业一且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畜牧的社会可以是流动的,比如像蒙古人、匈奴人就是那样;但农业的社会必然是定居的,而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并且增长得很快。为什么呢?我们举这样的例子流动的人群,每个母亲能带上几个孩子?最多是抱一个背一个,这已经把她给累坏了,所以多余的孩子是要被丢弃的,人群的增长速度就很慢。但一旦定居,就可以养很多孩子,三个、五个甚至更多,只要有足够的食品给他们吃就行,而农业确实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农业的生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向周边迁徙,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农业社会的扩张力绝对不小于工业社会,只是速度比较慢,在一万年以前出现的农业,经过9500年的时间扩张到地球上许多地区,而世界上所谓的“文明”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和农业地区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农业文明”。工业生产出现后,只花了大约200年时间就覆盖了整个地球,这是工业和农业的区别。不过农业直接引发了文明,把人类带进了文明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