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指要

标签:
历史教育 |
分类: 奋斗生活部 |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指要
一、选择题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近年国考卷历史选择题题干均为材料或情景设置,多为文字材料,偶有图片或图表等。
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其解题过程均包括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推理、对比判断等步骤。探究其命题基本规律,可以总结出解答选择题的“四项基本原则”:一、史实正确
原则一:史实正确
近年国考卷很少有简单考查史实的题目,但大多数题都包含着对史实的考查。
有些题目直接依据史实即可作出判断。更多的选择题目凭“史实”也可排除1-2个选项,为后进一步续选择奠定基础。
对策:一是熟悉“课标”和“考纲”知识要求的各相关历史要素,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全准深细地掌握必备知识是解题的基础。
二是审题时首先要关注时、地、人、事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相符,即审查其“有没有、对不对、全不全”。
原则二:概念准确
中学历史涉及众多历史概念,通常包括一些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概念。
对概念的考查,是历史学科能力检测的重要内容。全国卷不少选择题都涉及历史概念的考查,对概念范畴的把握非常重要,这也是高考选择题常设陷阱之一。
例:(2014·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君主集权”概念的精确理解。君主集权主要通过分割甚至废除相权来实现,明朝废相设内阁本身就是君主集权强化的体现。故选B。
例:(2014·Ⅰ·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解析:“主权在民”主要强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天赋人权”包含尊重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以3/5折算就违反了天赋人权原则;也违背人人平等原则,但“各州平等”或“各州自治”关联不大。故选B。
对策: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概念较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相关概念作出的详细解析往往很少,一些概念学生把握不到位。要精确掌握这些概念,一方面要求老师加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概念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教材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原则三:程度适合
例:(2014·Ⅱ·32)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权益;贵族受到一定约束,并没“丧失主导地位”;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而非“决定”;平民与贵族达成一定妥协,不是“日趋一致”。B项程度合适,A、C、D项均超出程度。故选B。
例:(2015·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解析:题干信息只能说明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还没达到“专权”或“控制”,不违反光荣革命确立的原则。D项程度合适,A、B、C项均超出程度。故选D。
对策: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程度修饰用词,如:开始、最…、决定性、完全等一些绝对化程度词要特别关注;相对来说,一些“一定程度”等相对性、折中性程度用词,往往比较适合,即模糊的表述反而稳妥,绝对化表述往往错误。因此,解答选择题对“度”的把握非常重要,这是高考试题常用陷阱之一。
原则四:对应最佳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分析,仍有多个选项无法判定的,就需要通过比较各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度才能解决。
对应是双向的,一方面,题干信息必须充分满足正确选项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正确选项必须能最大程度反映题干信息。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解析:文化是经济社会的反映。题干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对妈祖的信仰得到朝廷认可,说明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项与题干信息完全对应;A、B、D三项对应条件不充分,故选C。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日本侵略者通过在沦陷区发行货币和非货币性质的“军用票”,可以推论其目的是掠夺沦陷区财富,从而转嫁战争负担,B项与题干信息完全对应。其流通地区不属于国统区,也没覆盖抗日根据地,A、C项与题干信息不对应;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选B。
对策:
解题时要坚持“材料优先”,不要以课本的观点“先入为主”,关注题干信息能否满足选项要求;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分析比较各选项中哪个选项对材料信息阐释得较全面或本质,得出最佳选项。
概括其基本规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要赢得高考,必须研究高考、高于高考。我们要熟悉高考的高频考点,理解高考常用的设问角度,明白高考喜用的挖坑陷阱,认识高考难题特征,调整自身解题意识,寻找有效得分路径。面对高考改革大潮,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面对日渐流失的优质生源,抱怨高考难、生源差没有意义,我们必须深入精细研究高考,为学生找到有效增分方法,因为“效高首高于法”!

陈立安
经本人催稿,刊发于秦一中教学通讯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