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市镇
(2016-03-18 09:30:14)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蒙古帝国杂谈 |
元代市镇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册)》
早期的市是交换地点,镇为军事戍守地,发展到宋代,市、镇连称,已成为工商业活动场所的一般性概念。广义的市镇包括首都与路、府、州、县治所以及市镇、村集、市墟等若干层次。市镇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的市镇较之宋、金时代有比较显著的发展变化。
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除首都之外,宋之府(含部分州)与元之路大致为两代地方最高一级城市,宋代版图最广时设二十六路,京府四,府三十,元代有路一百八十五个,其中除去原燕云十六州、北方地区、西夏、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元代地方最高一级城市的数量仍超过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宋代诸州县城镇人户按城镇户口编制管理,说明当时工商业发展引起城市管理体制的划时代变化。元代在城市中仍实行“分城市之居民,成井邑之定制”的厢坊制②(分隅、厢、坊、巷等层次),但管理体制发展变化更为显著:除四川、岭北、湖广、云南等行省的一些边远地区外,路级治所均设录事司,“掌城中民户之事”。该司作为一级行政机构与州、县并统于路。大都则设左、右警巡院,“分领坊民事”,下设四隅,辖五十坊;南城区居民区划分为六十二坊,后添设南城巡院管辖①(大同路、辽阳县元初均设警巡院,改置路所后废罢)。原南宋首都临安府曾于宋高宗时设九厢,元改路后,分设四隅录事司,后并为左、右两处录事司②。元代一百八十五个路治所在地,绝大部分设置专管城中民户事宜的机构,无疑是为了适应中心城市民户增加、事务繁杂的需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一批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北方的涿州、太原、奉元(今陕西安市)、开封,西南地区的成都,长江中游的江陵、九江等地,其工商业在原有基础上仍有所发展。原南宋首都临安(杭州)继续保持“五方之民所聚,货物之所出,工巧之所萃,征输之所入,实他郡所不及”③的发展势头。在北方地区,新兴起谦州、称海、德宁等大批城镇,并先后建成和林、上都和大都三个政治中心。大都地处金中都东北,至元二十年(1283)竣工,亦称新城,旧城称南城。周长五十七里有余,居民五十多万④。置十一个城门,南面偏东的文明门外,号称汇集南方百货的“舳舻之津’,正南的丽正门外号称勋贵聚居的“衣冠之海”,南面偏西的顺承门外为“南商之薮”,西面偏南的平则门外为“西贾之派”①。城内有各种专门市集三十多处,其中最繁华的三处:一在南面偏西的顺承门内,为“人烟凑集”的羊市角头(简称羊角市),有羊、马、牛、骆驼、驴骡等市;二在今东四牌楼西南,称枢密院角市;最繁华的斜街市位于全城中心(钟、鼓楼周围),有段子、皮帽、鹅鸭、珠子、沙剌(珠宝)、铁器、米、面等市。钟楼之北与文明、丽正、顺承三门以南尚有等待出卖劳力的“穷汉市”②。各门外和南城,也是集市纷呈。
其二,县以及县以下的镇、市墟、村集这类初级市场普遍比宋代有所发展。《元典章·吏部·官制》载录了全国县级以上税收点(场务)的分布状况,而更下一级的还有大量税收分点,它们大都分散在镇、市或要道之处,如镇江路丹徒县与丹阳县下属的若干务便设在谏壁镇、丁角镇、延陵镇、吕城镇等地。元代稽察基层地方治安的巡检司也多设在交通要道处,这里往往是市、镇的所在地或集市交易的场所,有的逐步上升为市、镇,有的还升格为县级治所。集市的活跃充分显示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元代中期,官府担心在大都郊区“起立集场”会造成“走透课程”、“滋长盗贼”的后果,下令“住罢”,但集市仍盛行不衰,这使官府认识到:“辇毂之下,尚且奉行不至,何况外路!”①在城市和工商业不太发达的边远地区,集市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云南金齿地区,“交易五日一集。旦则妇人为市,日中男子为市,以毯、布、茶、盐互相贸易”(李京《云南志略》),集市的盛行使得“各墟商税”②的征收成为场务官的重要职责之一③,受到元政府的重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元代初级市场发展的面貌。
其三,在长江三角洲市镇发展史上,元代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恃工商为活”之类的字句,表述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种情形,与经行中国境内其他地区的感受是决然不一样的。这一地域的典型市镇如嘉兴府嘉兴、秀水、桐乡之间的濮院镇,前身为永乐市,起名的原因据说是:“市中立四大牙行,收积机产,远方商贾旋至旋行,无羁之苦,因有永乐市之名”④;嘉兴王店镇,因工部尚书王逵“构屋于梅溪,聚货贸易,因名王店”,此后“日见殷庶,遂成巨镇”(姚桐寿《乐郊私语》)。清代的一批方志也记述了嘉定南翔镇与黄渡镇、嘉兴罗店镇、吴江平望镇与黎里镇等市镇发展的状况⑤,肯定了元代在这批市镇发展中的地位。
上述市镇的经营范围除了属初级形态的农产品外,更多成分是比较先进的手工业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其地域可扩充到包括江西在内的长江大三角洲,行业则以瓷器、丝织业与棉织业为代表。瓷器制造中心以景德镇为典型(见前),棉布,“松江者佳”(徐硕《嘉禾志》卷六),松江所属沙冈、乌泥泾等地生产出“紧细若绸”、“粲然若写”的名贵品种①;浙江余姚、彭桥有“小江布”②。丝织业成为江南更普遍的行业,如湖州归安县东林镇(又称商林镇,明代改称双林镇),据说元代已设有十所绢庄,收购四方农户所产丝绢③;嘉兴以永乐市闻名的濮院镇,由南宋濮凤后人“督课农桑、机纾之利”,元大德年间其族人开设四大牙行,“收织机产”,“取绢者曰绢主,售绢者曰机户”④;元末钱塘相安里有位“饶于财”者,以四五张织机,雇佣十多个专为雇主工作而领取工资的工人,工资以技艺的熟练程度而定,因而熟练工人可较自由地选择“倍值者”⑤,说明这种手工业作坊在当地分布较为广泛。散布在长江三角洲的这批市镇,以其更大活力,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P486。
⑧《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56章,冯承钧译本。
⑨吴师道:《送王正善提举广州市舶司》,《吴礼部集》卷三。
①伊本拔图塔语,见《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p.488。
②张翥:《元音》卷九《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
③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④《元史》卷六二《地理志》五。
①《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九《诸禁》。
②《南宁志·赋税》,见《永乐大典》八五○七《南宁府》二。
③《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50章《苏州城》、第153章《塔皮州城》,冯承钧译本。
④金淮:《濮川所闻记》卷一《总叙·开镇源流》。
⑤参见嘉庆《南翔镇志》卷一《疆域·沿革》、咸丰《黄渡镇志》卷一《建置缘起》、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嘉庆《同里志》卷一《地舆志·沿革》、嘉庆《黎里志》卷十二《杂录》。
①宋如林、林溥:《松江府志》卷六《物产》引《云间续志》与《五茸志逸》。
②唐若瀛等:《余姚志》卷九《物产》引《元一统志》。
③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二二《舆地略·村镇》;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舆地略·区庄村镇》。
④金淮:《濮川所闻记》卷一《总叙·开镇源流》;胡琢《濮镇纪闻》卷首《总叙》;另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三三《舆地略·物产》下。
⑤徐一夔:《织工对》,《始丰稿》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