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题“天下为公”的解析
(2014-12-18 20:41:25)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历史高考题 |
8.(2011新课标)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本题的难点在于,通过天下是非理解广大人民与学校的关系。材料中的百姓具有“诗书宽大之气”,这种百姓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指在学校学习,具备一定政治素养的人。他们被称为士大夫,被认为是广大人民的代言人。而普通的百姓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是不可能为自己代言的。所以,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因而,这里的学校其实就是指代人民、百姓。
由此可见,黄宗羲认为,面对天下是非,君主要与人民共同决定。这就类似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形式之君主立宪制了。黄宗羲认为,学校的第一义是维持道统,涵养社会正义以引导世道人心的机关。他在《学校》篇开宗明义说:“古之圣王,……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就使学校类似于议会,以学校议政的方式对君主的权力进行限制。黄宗羲“学校”式的议政模式脱胎于明末东林书院、复社等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些团体中,集中了一大批知识精英分子。他们既像置身于学校一样讲学,又积极参与政治议论,批判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黑暗势力。所以材料充分显现了,君主与百姓共治天下的民主色彩。与此相通的只有“天下为公”的概念。
与此概念有关的,主要有两个历史事件。第一,曹操歌颂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这件事虽然主要说明周公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但更能说明周公遇重大国政不敢自专,而是注重发挥统治阶层集体的政治智慧,群策群力。第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为“公天下”之开端,这主要是依据选官标准的进步,西周分封制下的选官制度是宗法制原则下的世卿世禄制,任人唯有亲属,范围狭小,而郡县制下的选官制度则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范围超越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庭,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可见“天下为公”强调的就是众治天下,具有民主色彩。
“民为邦本”或叫“国以民为本”,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是个体小农经济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小农的广泛存在,封建国家的赋役征收就缺乏保障了。为此,封建政府一方面要实行均田制来创造数量巨大的小农,另一方面则要实行仁政,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维持简单的农业再生产。
“民贵君轻”,强调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统治者应适当照顾被统治阶级——农民的利益,统治者不能推行暴政,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肆意掠夺,而应通过轻徭薄赋、道德教化等措施防范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公民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要重义轻利,见义勇为,与此相关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与此相反的则是个人主义的“个人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