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agezi
dagezi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4,274
  • 关注人气:4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儒学(习题)

(2014-09-05 09:39:39)
标签:

文化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和习题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天   D.实行“仁政”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  C.封建迷信思想  D.君主专制理论

公元 712 年七月,彗星出西方,有术师对皇帝说:“皇太子当为天子。”唐睿宗便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和太子的假意推托,决意“传德避灾”,让位于皇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促使唐睿宗下决心退位的理由是

   A.以德治民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清静无为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源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的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 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理论化   B.儒学思辨化   C.儒学功利化  D.儒学宗教化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这反映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是
A.内儒外法  B.外儒内法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