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34题的建议

(2013-11-26 10:32: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高考题

    高考,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考试,是我们国家的大事。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与否,更是各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4题就是对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读取信息的能力。该题以德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对必修与选修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独具匠心。但笔者认为,该题在知识点的选择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故特写此文,求教于方家。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34题的建议  

       ①              ②               ③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因为奥地利或匈牙利均是奥匈帝国瓦解后的产物,所以我们不难确定奥匈帝国存在的图在时间上是最早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选项中与此相应的只有C,故正确答案不难确定。但在教材中,只有选修部分会提到关于奥匈帝国的知识点,作为补充,我建议在德国西部标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字样,这样是不是可以联想到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对德国割地,从而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个一战的背景呢?

中有“东普鲁士”字样的部分明显与德国分离,而处于波兰之内。那东普鲁士又是怎么回事呢?东普鲁士在1871年并入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于凡尔赛条约,德国割让大部分的西普鲁士以及波森省予波兰,亦即波兰走廊及但泽自由市,东普鲁士于是成为德国的飞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普鲁士的北部被并入苏联。波兰也被迫割让东部领土给苏联,作为补偿,波兰占领的东普鲁士南部。所以,我们不难确定,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但是这些知识点,也不是课本所关注的内容吧!所以我建议用“但泽”或“波兰走廊”代替“东普鲁士”,这样是不是更容易联想到凡尔赛和约的反动性呢?“波兰走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波兰复国。把原属德国领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间、沿维斯瓦河下流西岸划出一条宽约80公里的地带,称为“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波罗的海的通路,并把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划为“但泽自由市”,归国际共管。但这样的做法却使德国的国土和人民分成两个不连接部分,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苛刻,激化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1939年初,德国要求兼并但泽,并建立连接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的跨境公路,但遭到波兰政府的拒绝。希特勒于是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中有三个需要关注的地方,其一,奥地利并到了德国版图中,所以可以确定是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其二,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消失了,所以可以确定是在慕尼黑阴谋之后。其三,波兰这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变小了,尤其是它的背面都变成了德国领土,说明德国已经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已经亡国了,存在的只是德国在波兰的克拉科夫成立的傀儡政府。可见,该图的时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这幅图片上还有“波西米亚及拉脱维亚保护国”的字样,这个是什么?按照慕尼黑阴谋,吞并苏台德地区之后,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形式吞并了。但是,历史课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吗?所以,我建议用“苏台德”代替“波西米亚及拉脱维亚保护国”,这样是不是更能明确二战爆发的背景事件——慕尼黑阴谋呢?另外,我还建议在波兰东部边界标注“东方战线”字样。这样,可以是不是更能明确二战过程的复杂性呢?法国战败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最终,德、苏两国分割了波兰,表现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强权主义。

    与其他图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标注匈牙利。但这并不表示,匈牙利这个国家没有了,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图和图中,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的南部边界线连在一起的线条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匈牙利还是应该存在的。那么,如何来辨析图的时间呢?波兰版图的变化中有什么提示呢?我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利用的信息。只能说,图与当今的地图很相似,从而认定是在二战之后的。我建议采用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之后的地图,这样图中就会有“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字样,从而更容易确定时间,同时也联系了冷战影响这个知识点

笔者认为,中学生虽然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对知识点的考查不能太偏,还是将平常的知识点蕴含在各种形式的图文资料中较好。否则,中学教学可能追求的就不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是对知识点的扩展,追求难题、怪题,这无疑会导致高中教学方向的偏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