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道之争(五)老庄之别

(2012-02-13 19:48:17)
标签:

文化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和习题

画外音:儒家和道家之争,在于儒家主张有为,而道家主张无为,一个“无”字,划清了儒道两家的界限。而在道家学派中,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但是老子和庄子并不是一个“道”,正如孔孟之别一样,老子和庄子也不完全一样,尽管后人并称他们为“老庄学派”,但俩人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那么同样主张无为,同样讲究寡欲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不同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三部《儒道之争》之老庄之别。

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

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四点。第一点,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尽管我们不知道《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谁。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文字间看出,这个人或者说这些人,至少说话是冷冰冰的,比方说,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刍狗,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是草和狗,还有一种说是用于祭祀活动的草扎的狗,祭祀的时候用的,相当于现在的花圈。刍狗披红挂绿,郑重其事地供在那里。活动一结束,就被随随便便地扔在路边,任牛踩,任马踏,不当回事,所以,刍狗就是一咱不当回事的东西,始用终弃,或不必看重的东西。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是不讲仁义道德的,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真正的圣人也是不讲仁爱的,他把那个老百姓就当做那个刍狗,当做那个祭祀的花圈,这就是这两句话的解释。这样以来就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老子是肯定圣人呢?还是批判圣人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批判圣人,说圣人不能够以百姓为刍狗,你如果把百姓当做刍狗,你把百姓不当回事,你不是不仁。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老子是肯定的,圣人就应该把百姓当刍狗,就应该不把老百姓当回事。那么哪一种更接近老子的原意?

我们来看《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 “圣人”一词,有一处批判圣人的吗?没有。所以老子不批圣人。老子更不批天地。老子怎么会批天地呢?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是要向天地学习的,他怎么会批天地呢?老子不批天地,老子就不批圣人。那么我们又要问老子不批天地,天地是不是不仁?至少在老子看来,天地就是不仁。仁是什么?仁是爱,爱是什么?爱是情感。天地有情感吗?没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么。天地要是有了情,它就会老。它就会死,天地死吗?天地不死,天地老吗?天地不老。天地不死不老,就反过来证明,天地无情。天地无情,当然天地不仁。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肯定的语气。天地就是这样的。圣人要效法天地,因此也应该不仁不义,也应该把老百姓当做刍狗。

这就有点恐怖了。我们总是强调要爱人民啊,爱民如子啊,这不是儒家的观点吗?怎么能把人民百姓当作刍狗呢?我们要弄清楚,道貌岸然家的无为,道家的无情,它固然是不爱,它也不是恨,准确的说不是“不管”。不管怎么样呢?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统治者或领导人不管老百姓,老百姓就自由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志愿,按照自己的想法,该怎么着怎么着,这才是老子的本意。所以,老子的本意并非恶意。可惜话说得太难听。看来,老子在提倡寡欲的同时,也寡情了。

与老子相比,庄子就要感性得多。学术界公认,《庄子》一书,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看的。就说一般都认定是庄子本人所著的“内篇”,文学性就极强。比如“北冥有鱼”,比如“庖丁解牛”,比如“庄生梦蝶”,都脍炙人口。你看他写自己的梦,道是“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栩栩(音许),就是欣然自得的样子。蘧蘧(音渠),就是惊醒诧异的样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时,就像真是蝴蝶了。翻动着两只小翅膀,在花丛里飞呀飞呀,那份惬意,只用“栩栩然”三个字就表现无遗。等到突然一下醒来,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不是蝴蝶,那种无法言传的若有所失,也只用“蘧蘧然”三个字就尽收笔下。这样的文章,老子不可能写,也写不出。

实际上庄子也主张不仁啊,而且老子还只是说统治者应该不仁,庄子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仁,而且庄子不只是说,还身体力行自己就做。庄子的太太去世以后,他的老朋友惠子,惠施来吊唁,走进去一看,庄子正“箕踞鼓盆而歌”。箕踞(音基巨),我们知道古人是席地而坐,最恭敬的坐法是双膝跪下,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箕踞就是就是一屁股坐在地上,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这是一种傲慢的坐姿。也就是说,庄子以一种傲慢的姿势坐在那里,一边弹奏瓦罐,还箕踞鼓盆而歌,你太不像话了。庄子说:唉!不是这样的呀!她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哭来着,我也很悲痛?可是后来一想吧,你说这个人吧,他原来是没有的,生命就在天地之间,无影无形,不知道怎么,他就后来变成了肉身,他就有了身体,现在呢,他的灵魂又回到天地之间,这不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正常吗?现在,她回到了天地之间,安安静静地在天地之间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在这里鬼哭狼嚎,不是打扰他吗?所以我就不哭了。我唱歌给她送行吧。请大家想相,这是无情吗?不是。这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所以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画外音:在易中天先生看来,作为一个个体,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还是有区别的,老子象是一位面目表情严肃的智者,庄子更象我们生活中情感丰富的老人,我们会尊重老子,亲近庄子。那么在易中天先生看来,老子和庄子还有哪些不同呢?

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我们去读老子这本书,也是美文学的,韵文吗。但是你怎么觉得他没有一种感悟,干巴巴、冷冰冰,老子的很多结论,来自逻辑的推理。天地不老,所以天地不仁,圣人效法天,所以圣人以百姓为刍狗,逻辑推理。而庄子的不仁,是一种人生感悟,人生体验,所以读庄子的书,我们有一种艺术的感受。在老子那里道是没有情感的,在庄子那里,道不可说,却可以体验,可以感悟的,是活生生的,是鲜亮的。在庄子这个地方道就像风,虽然看不见,但是能够感受。

在《齐物论》,庄子说,你听过风的声音吗(而〔尔〕独不闻之翏翏乎)?那天地之间喷将出来的气,就叫做风啊(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风不吹则已。一旦吹起来,那是一呼百应,地面上所有的孔穴都会发出声音。我们知道一个器物如果有洞,你吹它,它就会有声音,比方说笛子。笛子的声音就是人的音乐,大地它们自己发出声音来,那就是大地的音乐,而风是天的音乐。前面的吹着,后面的跟着;前面的唱着,后面的和着,山呼海啸(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如果是微风,它们就轻轻地哼(泠风则小和);如果是狂风,它们就高声地唱(飘风则大和)。可是,风一停,就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了。然而,这时你去看那些树呀草呀叶子呀,大的也好,小的也罢,不都在那里尽情摇摆吗(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它们的摆动虽然不同,但在摇摆,却是相同的。这就是“道”啊!这就是天的音乐。

这可真是诗意,而这种诗意是老子没有也不会有的。因为老子的工具是逻辑,老子的结论是推理。推理是冷静的,靠理智;感悟是体验的,靠慧根。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读老可以得智,读庄可以得慧。这是把智与慧拆开了讲。其实这两个字原本就有细微差别。比如智力、智商、智术、智囊,这些词里面的“智”,就不能换成“慧”。同样,慧心、慧性、慧眼、慧根,这些词里面的“慧”,也不能换成“智”。可见智慧云云,智与慧并不相同。从“智育”、“智谋”这些词看,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学习、传授、掌握的东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术),属于社会。慧,则是气质(慧性)、天赋(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属于个人。它不能授受,只能启迪。老庄之别,即在于此。所以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你看,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是不是有区别?

画外音: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老子和庄子,老子则显得冰冷,而庄子是有色彩,有温度的,让人更容易亲近,与此同时,庄子还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大师,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手法的创造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俩人却大不相同。而在易中天先生看来,老庄之别还远远不止这些,那么老子和庄子还有什么不同呢?

第三,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老子》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权谋,所以后来讲权谋取的法家,是继承老子的,韩非是喜欢老子的,因为老子讲权谋。《庄子》一书中是没有权谋的,但是有很多艺术家的诗人的灵气权和智慧。权谋用于政治,灵慧用于逍遥。所以庄子讲逍遥。《逍遥游》,有一次他的朋友惠施来跟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下去,长了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大得不得了,你说这么大个葫芦用它来盛水吧,皮薄,盛不住;做瓢吧,要那么大的瓢干什么?我就把它砸了。庄子说,你这个人真是没趣,太没情调了,你就不能用它做成一个“腰舟”(相当于现在的救生圈),绑在腰上面,在江湖之上飘荡,这不是很惬意吗?

《逍遥游》,还是惠子,又来对庄子讲:我有一棵大树,太大了,可是长满了疙疙瘩瘩,人说这是木瘤子,树干又弯弯曲曲的,这棵树真不知道拿它来做什么,做家俱吧,做不成,这连做棺材也做不成,没用,就象你的学说一样,大而无当,什么用都没有。庄子说,你看你这个人就是没有情趣,你就不能把那棵树移栽到没人的旷野之上,你往树下一躺,睡大觉呗,那不挺好吗?要知道惠子说这个是把庄子的学说比这个树,庄子的学说他自己都不当回事,他能不逍遥吗?

老子就没有那么逍遥了。他其实很关心政治,老子这书里经常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应该怎么样,他这里说的圣人就是统治者,或者说英明的统治者。和后来我们讲的道德楷模不是一个概念。所以老子讲的圣人应该的做法相当多的是权谋。比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比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比如“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等等。所以老子的一部分学说后来就发展为法家学说,法家是讲权谋的,法家是继承了老子。

老子的“权谋”,说来简单,无非三条:一是“无为而治”,二是“后发制人”,三是“以弱胜强”。《老子·第七十八章》说,天底下,没有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但要说攻击坚强,也没有什么能够超过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再坚固的城池,洪水漫过来,也没有了。再坚硬的石头,水不停地滴,也能滴穿。这叫什么?这就叫“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最柔弱的,就是最坚强,也最有力的。相反,最坚强的,则是最脆弱的,最没有力量的。《老子·第七十八章》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柔弱的终归可以战胜刚强的。叫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老子甚至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七十六章》。就是一个军队太强大了,你要失败。一棵树长得太茂盛了,你会遭砍伐。所以老子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和军事斗争中装傻,示弱,后发制人。

最后的胜利既然永远属于柔弱的一方,那又该怎么办?装傻充愣,后发制人。《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就是善于当兵的,不英武,表现出来不勇敢,不到处向人家表示,你看我是一个英勇的战士。真正会打仗的他不这样。善于作战的,不生气,不但不生气,他还想方设法让敌人生气,最后让他泄气。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交锋。这是有道理的。别人还没动手,你先跳起来,龇牙咧嘴,张牙舞爪,浑身的毛都竖起来,做不可一世状。这是什么?是刚出道的小公鸡。相反,会打仗的,遇到真正的对手,一定不会示威、示强,只会示怯、示弱。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战国时齐魏马陵之战,孙膑战胜庞涓,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当时魏国的统帅是庞涓,齐国的统帅是田忌,但是田忌有个有名的军师叫孙膑,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孙膑和庞涓原来是同学,孙膑的水平高于庞涓,庞涓忌妒孙膑,最后把孙膑整成一残疾,这个孙膑后来成了田忌的军师,孙膑怎样教田忌打仗呢?孙膑对齐国的统帅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瞧不起我们齐国,说我们齐国的军队是胆小鬼。那就让他们这样认为好了。请将军下令: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三万人吃饭的灶,让魏国人认为我们是胆小鬼。果然,庞涓追过来,看见这些一天比一天少的灶,哈哈大笑说,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贪生怕死,却没想到他们进来才三天,就逃跑了一大半!于是抛开大部队,自己率领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敌后。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庞涓在马陵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自己也自杀身亡。而且,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还事先在设埋伏的地方写下了一行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请问,孙膑和庞涓,谁是高手?示弱,这实际上就是老子的思想。

看来,老子所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其实就是“兵道”了。实际上,所谓“敌进我退”,所谓“以逸待劳”,所谓“以退为进”,所谓“以守为攻”,都是这个理儿。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这样。曹刿说得对:“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一个人的气是有限的,总共就那么多。鼓完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要让敌人“泄气”,就得先让他“鼓气”。这也是老子的主张。《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也就是说,你要想让对方收敛,就先让他张扬;你要想让对方弱小,就先让他加强;你要想废除对方,就先让他兴旺;你要想剥夺对方,就先暂且给予。总之,必须先让对方扩张(张之)、强势(强之)、兴起(兴之)、得到(与之),然后才能收敛、削弱、废除、夺取。这,难道不是权谋?

当然,《老子》一书虽然多有权谋,那也是高级权谋。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就很有道理。兵不厌诈,故“兵以诈立”,这就是“奇”。国有常法,故“国因法治”,这就是“正”。若要天下归心,则还得清心寡欲,清净无为,这就是“无事”。这也是道家的一贯主张。但无论怎样取天下,总归还是要取。所以,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假无为。他嘴巴上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骨子里却是“为有为,事有事,味有味”。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去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所以张舜徵先生说:老子一书,无非一个装字。装什么?装孙子。你先装着,别把你那个底牌都亮出来啊。装弱、装孬、装孙子,装得越象,越能够胜利。这是什么?权谋,只不过统治者用来叫做韬晦,老百姓用来,叫做装蒜。还是装。而且老子说你越能装你越能胜。说了半天,还是要嘛。

这一点,老子倒不避讳。《老子·第三十四章》说: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二十二章》说:“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章》更干脆说:“为无为,则无不为矣!”你以不追求为追求,以不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你最后就是又有追求,又有动作,又有成就感,什么都有。《老子·第三十四章》据说,这就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甚至是“大有作为”。它甚至不过是重拳出击之前的收回胳膊,难怪有那么多的“有为者”会喜欢《老子》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老子的无为是假无为,他的目的是有所为,甚至大有所为,是无所不为。叫做无为而无不为。由此我们可以看老子和庄子的第四个区别,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画外音: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其实各有侧重。老子的哲学本质上更接近政治哲学,而庄子哲学更接近生命哲学,或者说是个体哲学,所以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体的超越,他把道家的学说引申到人生,思考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所以有人说同样主张无为,老子的无为是假无为,而庄子的无为才是真无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的无为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为,最好是能够无不为,至少也能做到有所为,为了有所为,为了无不为,你先得为无为,你先得无所为。或者用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话,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不为则无所不为。权谋。

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前面我们讲到多次有人请庄子出来做官,都被庄子拒绝了。他要有为的话是很容易的。有人说,这是庄子的清高。我认为这是庄子的透彻。清高这东西靠不住。他不在乎名,在《天道》篇,庄子曾经假借老子的话说,你愿意把我叫做牛,我就是牛,你愿意把我叫做马,我就是马。无所谓。我做梦,梦见我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多么生动自由在花丛中飞舞,突然梦醒来,发现我还是庄周。掐一下,庄周。我是蝴蝶还是庄周?是蝴蝶怎么样,是庄周又怎么样?为什么我一定要是蝴蝶,不能是庄周,为什么要是庄周不能是蝴蝶?没关系,自由就好。所以不要有名,不要有用。在《人间世》,庄子说有一个大树,奇大无比,许多人都去看它(观者如市),只有一位木匠不屑一顾,徒弟就问师父:师傅,这个树这么多人看,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啊。师傅说:看什么看啊,这棵树没有用。你别看它长这么大,里面全是空的,它的木质都糠了,整个一没用。到晚上,树就来跟他说话,说我要是有用,我要是好木材,岂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正因为我什么用都没有,这才活到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啊!“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还是道家辩证法嘛。所以李泽厚先生说《庄子》是可以看出美学的。他充满了一种人生的体验和感司,又把这种体验和感悟变成了一种哲学。所以在中国的后世对艺术家影响最大的先秦诸子是庄子。

显然,在庄子看来,有名有用,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们都不是生命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价值。前面说过,庄子是主张逍遥的。《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也就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正因为庄子主张逍遥游,主张真实而自由地活着,所以,他向往的生活,是旷野之处有一棵没有用的大树,却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是腰上绑一只没有用的葫芦,在江湖之上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在河边钓鱼,钓不钓得到无所谓。我相信,当庄子这样逍遥的时候,他也一定想明白了另外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可宝贵呢?生命。什么最有价值呢?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只有你有自由,你才是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庄子把这些名啊,利啊,他都真正看开了。

我认为,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说,在孔子那里极为重要的“名”,在庄子这里就无所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用,甚至没有用更好。相反,如果为了生命之外的东西去死,在庄子看来,那就可悲了。为此,他连儒家极其推崇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也予以否定。在《骈拇》篇,庄子说,历来就有人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为了利益,士人为了名誉,大夫为了家国,圣人为了天下。这些人,事业不同,名声也不同,但在违背天性伤害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见,庄子把个体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社会理想。
  庄子的可贵正在这里,庄子的问题也在这里。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理解为或解释成不做事,不作为,则是他的局限。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为人做事。于是,人就有了“自由意志”。正因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比方说,为了民族、国家、他人,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见义勇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等等,并非如庄子所说,是对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是出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那么,就正是对自由的肯定。在这里,“自由意志”四个字,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苛求古人。而且,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和灵气,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道理也在这里。

现在我们可以对老庄做一个小结。

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在老子那里有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

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目的和手段是统一的,都是无为。按照排列组合应该还有两个选项。

以有为求有为,儒墨是也。

以有为求无为,禅宗。这是道家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由此可见,有为与无为确实是儒道两家争论的焦点。也是儒道两家分界点,那么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有为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下一集来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