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夜的感叹

(2010-12-26 10:29:20)
标签:

情感

分类: 毕业论文

2010年11月24日第一次修改:

      以色列建国前本-古里安移民实践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目   

第一节  1903-1905:本-古里安移民实践的理想主义特征

  一  劳动征服:本-古里安的理想所在

  二  犹太劳工:劳动征服的践行者

  三  团结自立:劳动征服的图景

  四  阿犹共处:劳动征服的保障   

第二节  1935-1945:本-古里安移民实践的现实主义特征

  一  动员美国犹太人的锲而不舍

  二  提出犹太联邦的折衷口号

  三  解救犹太儿童的不懈努力

第三节  1945-1948:本-古里安移民实践的激进主义特征

  一  决不妥协的移民要求

  二  武装对抗的移民行为

  三  军事自卫的移民培训

 

   从理论到实践:以色列建国前本-古里安的移民思想研究

                 目   

第一节  劳动征服:本-古里安的理想主义移民思想(1903-1935)  

  一  劳动征服:本-古里安移民理想的蓝图

  二  犹太劳工:本-古里安移民理想的践行者

  三  团结自立:本-古里安移民理的远景

  四  阿犹共处:本-古里安移民理想的保障   

第二节  合纵连横:本-古里安的现实主义移民思想(1935-1945)

  一  动员美国犹太人:支持巴勒斯坦的非法移民

  二  犹太联邦:一个折衷的口号

  三  解救犹太儿童

第三节  武装反抗:本-古里安的激进主义移民思想(1945-1948)

  一  决不妥协的移民要求

  二  武装对抗的移民行为

  三  军事自卫的移民培训

    宋老师要求我按照第一节的模式,充分发挥概括能力,完善后边的内容。合纵连横、武装反抗是宋老师给我的建议。想都不用想,这两个词绝对不能用。合纵连横指的是小国在两大势力之间徘徊,朝秦暮楚。而当时的世界虽然也是明显分为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但犹太人总不能亲近纳粹法西斯吧!武装反抗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怎么能够放到节标题中呢?我觉得还是用进退有据和全力冲刺较为妥当,前者受易中天先生启发,说的是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在对外攻伐与自身地位上进退失据,而我则反之使用,全力冲刺则得自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对此阶段的概述,人家标题中就是这么说的。

20101223日第二次修改:

选题意义

本文是对以色列建国问题所做的一项初步研究,即试图探讨本-古里安的移民实践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移民问题是以色列建国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就在于,如果在巴勒斯坦没有那么一批在人数上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犹太人,那么以色列的建国就无从谈起。(问我,程度和规模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说在我论文的时间设定里,以色列还没建国呢,怎么可以提到这个?可在我印象里,这句话好像是开题报告修改时,宋老师亲自说出口,我躬身一字不差记下来的,怎么又出问题了呢?研究成吉思汗的人在论述研究意义时,难道不能说他是元太祖吗?)众所周知,正是不断蜂拥而来的移民(问我,如果犹太移民蜂拥而来,那么本-古里安还费什么劲儿啊?质疑这个词能否概括移民的整体状况。)使犹太人获得了在巴勒斯坦的生存权利,使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包围与进攻中有力量生存和巩固下来。可见,移民对以色列的建国和生存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以色列的建国历程中,犹太移民问题也全面反映了当时各种势力的情况(问我,什么情况?有点口语化了,改为牵涉面十分复杂的国际问题),如犹太人,阿拉伯人和英国的三角关系;美国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逐渐热心的过程(宋老师问,这叫什么话?);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伊朗对待犹太难民的态度及其在解救犹太人中的作用问题。(这句话,我没印象是什么毛病了,总之是把解救犹太人这半句话删了,只留下了对待犹太难民的态度。很明显,宋老师在这里把难民问题看成是战后的了,问我十万犹太难民都来自于哪里,潜在含义就是说我国家的范围是不是少了,但我强调的却是二战战争初期的。由此可见,宋老师对我的论文还不太了解啊。)但在学术界,对移民问题的关注还是有限的(问我,这句话主语是什么啊?),现归纳如下(宋老师说,能归纳就说明人家的研究很深刻了,所以用词不当):第一,有学者将其放到阿犹冲突的历史背景中,着重指出阿拉伯领导人在犹太移民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将犹太人的大规模移民看作是引发阿犹冲突的导火线;第二,有学者将移民看作是以色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基布兹等经济组织和历次阿利亚的历史背景论述移民对巴勒斯坦的犹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第三,(有学者,怎么就没写呢,不注意排比形式啊)将其与反犹主义历史传统结合起来,论述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历史合理性。由此可见,前辈学者对犹太移民的作用主要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做出的,(啥也没说,宋老师直接给删了)但却没有系统论述过移民在以色列建国中的具体作用,特别是没有分析犹太移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的独特作用。(这一段总的毛病就是太不正规,包括用词,和句子。)

   

     俗话说得好,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不是行家,更不是伯乐,但却也能凭借自身的感觉评价一下我们可敬的宋老师。自从入学以来,宋老师一直在向我们强调翻看档案,多看历史研究论文,注释也要严格参照历史研究格式,多向北大博士论文学习写作技巧。说实话,我看别人东西后印象最深的还是人家的观点。至于其研究方法与写作技巧,我还真是体会不出什么。所以,我一直希望宋老师能亲自给我改一篇读后感,让它能变成正规的小论文。可是一篇篇读后感发过去了,宋老师就没回过什么意见,只希望我能够继续努力,也许是我写的都太差了吧!!这是很无奈的事情,没脾气。

    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到了毕业论文写作了。首先是开题报告的修改。宋老师给我们改了,可还是选题意义的措辞和语句,强调研究现状的固定格式。至于论文的整体框架结构,除了说我的标题不像标题,没有历史正规感之外,我还真不记得宋老师在结构层次上与整体关联上有什么建议。这样,我自己的思路一直在指导着我继续前行。

    其实在8月初,我就将论文的主体内容构建起来了,即采用某几本书填充了相应某部分的内容,以后就是在其中零星穿插别的资料,搞些花絮与修饰工作。到9月11日这个曾经震惊世界的日子,我把论文给我的同门发过去了,也发给了宋老师。9月底吧,宋老师对我改动论文题目表示不满,并说我的论文结构不顺畅,又给我说了一个题目,但我还是觉得我自己的题目与论文内容更贴切,宋老师建议的题目没有可操作性。宋老师可能一直认为我应当写思想,但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他的实践更占份额,内容更多。本-古里安就没说几句话么!就是我所指的特征也是我从他的实践中总结概括的,而不是本-古里安自己说的。我就这么一直坚持着,自己梳理着自己的思路,删繁就简,有的标题下内容量大的旧曾为两个标题,从而使每部分更连贯更集中。可以说,结构上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也不再执着于时间上的连续,而是注重事例本身的表现力,从而使人们更信服我所总结概括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在网上搜几篇英文文章,从同门那借来宋老师复印而我们共用的英美外交档案,争取使得只是在丰富一点吧。

    进入10月份,我开始找工作了,论文修改也就稍放轻松了。宋老师对我也没要求什么,看起来颇为体谅我们啊。我在宋老师从上海开会回来之后,又把修改的发过去了,算是第二稿吧。临近河北师大招聘会,宋老师召见。终于打开电脑,看着我的论文说意见了。我以为一定是红色的朱批满篇,没想到一个没有。就看着目录对我的标题提意见,虽然宋老师说要使我的标题更加突出中心,但我觉得却把我的节标题弄得更加复杂了,给出的建议词也根本概括不了相应内容。而且宋老师总是问我,你这里写的什么,这里你没提到什么吗,很使我怀疑他到底看没看我论文内容,是不是从第一页到了最后一页。这一次,我的这种能够感觉更强烈了。宋老师不是拿我以前交的稿子,而是从邮箱里打开我现在的,从第一页一句话一句话地往下看,看哪句话有毛病说哪,整晚也没翻到第二页,就在选题意义里转了。翻到第一节,盯着我的头两段看了半天,说看不懂我要说什么,建议我看看北大博士论文,以人家的模式做参考。搞笑,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嘛,宋老师整晚改的内容如果他事先就准备的话十分钟绝对搞定。当然,如果我的论文以后在语句上能更像论文的话,那就要多多归功于宋老师了,但我觉得一个人总有他自己说话的习惯,强求不来的。

    我向来认为,作为导师要做的工作还是为学生锦上添花,如何做呢?那就是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为达到此目的,导师一定要因材施教,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发现哪不对劲儿的指出来,而不能让学生带沟里去,这才是导师的本事。而我觉得我们宋老师总有一股让我削足适履的劲儿,我初稿都出来了还随意(我觉得他没通篇看我论文)给我另行指定题目,见面就问我上次给你定的题目是啥,另起炉灶的事我可不喜欢。我的论文揭示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他给我的题目则是一个静态模式,那哪行啊!也许还是因为我擅自变动了题目吧,宋老师一直说我的结构有问题,而我也一直没有采用他给我的题目,并坚持说我自认为结构已经很顺了,就等着宋老师给我具体说说我哪不行,他在结构上就没说过我具体哪不行啊!宋老师现在要求我看一篇北大的博士论文,参考人家的结构,先看看吧!但我觉得老师给我找的北大论文与我的就不是一回事儿,相似性不会太大的。人家是理论家穆勒,著述很多,而我的本-古里安更是一个实践家,行动多于言论啊。宋老师总是让我很无奈啊,老师您看看我论文吧,这话我还真不敢说!这事就这么拖着吧,看什么时候能解决!!而老师不认同我的结构,这也是我一直较为担心的。

    说来也惭愧,我心中最服气的还是那些读完之后让我有所得的思想家,但我现在做的却是首先把我的中心思想说出来,然后让大家在阅读中体会一下我所列举的事例是不是说明了这么一回事儿,很有点儿灌输的意思啊。显然,这种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儿啊。没办法,谁让我还停留在读后感的水平上呢?所以在应付宋老师的质疑之外,我还有自己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本-古里安的实践行动更能充分体现出我所总结的典型特征,怎样加强特征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大家的认识更明确。这才是我的中心任务所在啊。

    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我骄傲的,那就是我写的论文绝不是那种普及知识的科普读物,而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有点儿思想的东西。所以,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话,恐怕他还真是看不懂啊。因为我不会什么都说,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出选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