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书评路

(2014-06-02 22:00:35)
标签:

书评

研究

独立

书评人

杂谈

十年书评路

华斯比

 十年书评路

 

一、序曲:偶然写起读后感

 

    写下这个标题之后,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夸张,有点不敢相信,我写书评真的已经有十年了吗?

    前一阵子无聊时,我翻阅自己在豆瓣发表的评论,忽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第一篇书评(《杀手之心终有涯》)评的竟然是郭敬明的《天下》,豆瓣书评发表的时间是2007年1月23日(我在豆瓣注册的时间是2006年12月1日),但我很清楚地记得这篇书评是作于2004年的。

    《天下》是郭敬明的一篇武侠小说,最初发表于何时我并不知晓,我只知道20041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图文书的形式推出了单行本,封面和内插由冯戈绘制。这本小书只有薄薄的100多页,定价也只12块钱。

    至于我为什么会为这样一本书写书评呢?依稀记得,2004年初,我正好在上高二,而且赶上放寒假,语文老师只安排了一个寒假作业就是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

    寒假里逛书店,我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字数不多的武侠小书,出于“可以不用读那么多字”的偷懒心理,我把这本书作为了自己的寒假阅读书目,而且还很认真地写了一篇1500多字的读后感。

    最后,这篇现在看来略显矫情的所谓书评在当时还被语文老师评为了“最佳读后感”,当老师在班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高声朗读它时,我的心里还是喜滋滋的,因为自己的“书评”被认可了。

    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会把《天下》的书评定为自己书评人生涯的起点?难道在此之前你没写过类似的读后感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在学生时代多少都会被老师逼着去看某些书,看完之后还得象征性地写些读后感来交差。也许,高二那年的一篇读后感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应付任务的被迫写作,但它至少让我体会到一种表达的欲望——当你读完一本书并与之产生共鸣之后,会有一种迫切地想要说些什么的冲动!我把这个称之为写书评的原始动力。

 

 

二、玩票:与同好交流的书评

 

    三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初,我才写出自己的第二篇书评,这也是我给“那多手记”系列写的第一篇书评,《暗影38万》的书评(《暗影浮动月黄昏》)

    当时我正在读大二,相比于高中,课业没那么繁重,自由时间也比较多,可以多读读书、上上网。那个时候我开始大量接触国内原创的悬疑推理小说,并试着写一些分析文本优劣的书评,也找到了一些比较谈得来的同好,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交流形式就是书评。

    那时正值博客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这种网络日志的出现,给了更多像我这样的草根网友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它更多的网友可以看到我的书评。除了博客,还有一些可以和同好交流的平台,比如豆瓣、人人网(起初叫校内网)、百度贴吧等。

    用来和悬疑推理小说同好交流的书评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往往会涉及较多的剧透,甚至泄底。这种书评一般比较适合在小圈子内进行分享,而不太适合在平面媒体上公开发表。所以,对某些人来说,自己的书评是否能在平面媒体公开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同好交流一部心仪作品的阅读体验时带来的乐趣。哪怕被人说成是玩票也无所谓,因为这是一种毫无功利心的书评写作,要表达的东西源自书评作者的内心。

    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的我处于这样一种玩票的心态,才使得我结识了不少读者、作者和编辑。

    正是由于大学期间读书、写书评以及经常和作者、编辑交流的经历,让我对编辑出版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十分想成为一名编辑。但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的学历背景和业务能力,所以在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先从事了一项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这样,我依然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书评,可以进一步结识更多的作者和编辑,借此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编辑做好准备。

 

 

三、尝试:尽量无剧透的书评

 

    工作之后,在书评是否能在平面媒体发表这个问题上,我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我觉得,可以尝试着给合适的报刊、杂志投一投稿,如果书评有幸发表并得些微薄的稿酬自然最好,发表不了或者发了没有稿酬其实也没什么,一般的书评稿酬也不会太高,我也不太指望。得来的稿酬大多也都被我用来购买新书,看完后我会再写书评,再去投稿……如此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当中。

    这时,我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平面媒体需要的稿子和我大学期间常写的那些剧透型书评有何不同?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大学期间就有过思考,如前所述。最后我给出的答案是:尽量不剧透。

    书评(尤其是类型小说的书评)除了可以用来在同好之间交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吸引更多的读者来买书读书,也就是用书评来做图书营销,这也是目前图书出版行业常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所以,后来我一直秉承这样一种书评理念:用一两千字写一篇无剧透的书评,让没看过此书的人在看过书评之后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可以说,这算一种境界,而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但这样一种书评写作其实却并不容易,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读者说成是书托,我也曾被其困扰多时。

    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夹叙夹议:在书评中适当介绍一些剧情,但不剧透不泄底,然后结合剧情对小说文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内容进行适度剖析。这样既不会像广告软文那样言之无物,又有足够吸引读者的“剧情”点,可算两全其美。

    这些年来,我一直使用这个对我还算实用的套路进行着我的书评创作,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值得欣慰的是,有不少朋友反馈说我的书评对他们遴选好书还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写书评如此,夫复何求啊?

 

 

 

四、困境:好评与差评之间

 

    写书评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当一本好书(主要指类型小说)触动我的时候,我会有种渴望与他人分享的冲动。所以,我一直坚持写书评,或者说是读后感,感触多则写成长书评,感触少则在微博写微评。

    但我至今从未看过任何指导书评写作的理论书,基本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原则在写,我的宗旨只有两个字——客观。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捧上天,也不往死里贬。针对每一部悬疑推理作品,我都会尽量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我认为,作为读者,有时候用他的眼光会看到作者自己发现不了的一些不足,你认真地指出来,要求上进的作者知道你是为了他能进步,是会虚心接受的。

    这些年下来,我也七七八八地写了几十篇书评,写得多了难免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对我来说,困境主要有三类:

    其一,书评写作本身遭遇的瓶颈。我个人的书评写作比较集中在类型小说领域类型小说有个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某个固定的叙事模式形成系列作品。当你已经给某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写了一篇分析精到的书评之后,你会发现,除了涉及到的小说故事不一样之外,你的评论几乎可以套用给后续的其他作品。即使你变着花样地另辟蹊径,但后续书评多少还会和前作有某种程度的重复。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个人的建议是,不必为后续作品多费笔墨,等该系列完结后,直接以整个系列作为考察对象,写一篇含金量更高的系列作品“综述”,这样既可以全面介绍该系列,又能更加宏观地指出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作者在创作该系列时的变化(进步或退步)

    其二,写作者身份变化带来的不便。大学期间刚写书评那会儿,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说读者,写书评是为了和同好分享交流,所以往往会直言不讳,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因为我花钱买了作者的书,小说写的不好,图书印刷质量差,我有权吐槽,甚至破口大骂(但至今没这么做过)

    但当我的书评渐渐得到一些读者、作者和编辑认可,而我又和一些作者(基本是国内作者)、编辑相熟并且开始以“独立书评人”自居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太能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了。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这说明我正在被“人情”所束缚,可能会迷失一个真正的独立书评人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现在很怕给熟人写书评,如果作品真的不行,我也不能昧着良知说写得好,但直言批评又怕伤了熟人的面子。尤其在我2011年下半年做了悬疑类杂志编辑之后,作者成了我的衣食父母,我更加得罪不起。所以有时候真的是硬着头皮书评,因为看完某些书真的没有感觉,丧失了写书评的原始动力遇此困境,当真是进退维谷。

    其三,编辑或作者约评引起的麻烦。第三类困境其实是第二类的延续。当我积攒了一点薄名之后,开始有编辑或作者向我邀约书评身边不少相熟的编辑、作者出新书都会邮寄给我并求书评。当然,作为一名读者,有熟悉的作者的新书能让自己先睹为快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但作为一位书评人,被迫去写一些可能不太像写的书评就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儿了,即使有稿费作为报酬。

    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不论是有书评稿酬诱惑还是“以书换书评”的约评形式我都不太喜欢,因为为一本你看了后却没有感觉的书写书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很少有编辑或作者能够接受你写的差评。正所谓费力不讨好,最后只能是一拍两散,好面子的作者不再搭理你了,甚至拉黑你,编辑也不会再来找你约评了。

    没感觉,宁勿不写。这是我的书评写作原则之一。偶尔找找“呀,最近手上的书评约稿有点多,没时间再写其他的啦”“给这种类型的书写评我不擅长啊,怕写不好,抱歉啦”之类的理由还是可以搪塞一二的。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写作困境,也不至于太驳了对方的面子,算是一种小智慧吧。

 

 

五、展望:成为真正的独立书评人

 

    一直以来,我虽然以“独立书评人”自居,但从不觉得我能靠写书评来养活自己。说来惭愧,说自己写了十年书评,可是最后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的却屈指可数,大多数还都是发在网上的。别人来求书评,我一般也很少拒绝,书看完能写就随手写了,没有稿费也无所谓。

    至于我在平面媒体发表书评过少的原因,除了书评本身质量的问题外,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因为国内发表原创悬疑推理小说书评的平台太有限了。

    在我看来,想靠写书评获得丰厚的稿酬收入必须要达到两点:

    一、有足够的水平让发表的媒体或约评机构给你开出高价的稿酬。因为书评不像小说可以动辄上万字,一般平面媒体需要的书评也就在一两千字左右,这么点字数如果不给开高报酬的话,书评人是很难有高收入的。但既然对方肯给你开出较高的稿酬,那必然会对你有某些要求,比如不能写差评等。自律的书评人可能会因此类限制而拒绝为其写作。

    二、能持续高产地输出书评。既然稿费不高,那只要多写多发也就是了。但如何保证你的书评不粗制滥造而被媒体所采用就成了新的问题,很多时候,数量和质量不可兼得。

    显然,这两点我都不具备,所以我也不指望写书评成为我的主业。我想,国内绝大多数书评人都是如此。

    独立书评人关键在“独立”二字。何为独立?我的理解:首先,要经济独立,不依附于某些平台,只有这样书评人的创作才能不因为稿酬而变质;其次,要精神独立,坚持自我,发内心之声音,以写书评的原始动力来驱使写作。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独立书评人是我的愿望,回顾过去的十年,我从一名普通读者成为一名能在平面媒体发表书评的写作者,这期间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一些朋友的帮助与提携,一些媒体的朋友为我提供了书评发表的平台,由衷感谢你们。

 

 

2014年6月2日晚于武汉

 

 

附录:书评发表年表(仅限平面媒体)

 

【1】《悬疑需要社会派精神》(陈渐《地下有耳》书评)发表于《谜小说》2010年第3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7月)

【2】《孤独中前行》(顾文艳《十人孤独礁》书评),收录于《十人孤独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

【3】崖小暖《笼中乌鸦》点评,收录于吴岩主编的《201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4】《科幻:固守边缘还是贴近主流?》吴岩《科幻文学论纲》书评),发表于2011年8月3日《科学时报》B2

【5】《唐僧到底为何西土取经》(陈渐《大唐泥犁狱》书评),发表于2012年2月21日《中国图书商报》
【6】《以短之长驾驭长篇》(庄秦《蜕变》书评),发表于2012年4月17日《中国图书商报》
【7】《一股子悬疑味道的美食小说》(周浩晖《斗宴》书评),发表于2012年5月9日《城市晚报》B15版
【8】《把我的后背交给你》(鬼古女《失魂雪》书评),发表于2012年5月27日《新闻晨报》B16版

【9】《有了好奇心就应该锲而不舍》(卫斯理50周年纪念文章),发表于2013年7月19日《长江商报》
【10】《善恶交锋的催眠游戏》周浩晖《邪恶催眠师》书评),发表于2014年1月11日《广州日报》B14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