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世界,我们一直在努力
——本刊编辑部
300期杂志,32圈年轮,从1979到2011,一路走来,科幻世界收获了无数的鲜花与感动,也品尝过无尽的泪水与沉寂。
此时此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中国科幻无限美好的未来,科幻世界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一直在努力!
1979年,《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诞生了,凭着杨潇和谭楷两位开路先锋的一股子韧劲,硬是逃过一劫,从科普刊物
“关、停、并、转”的滔天巨浪中存活下来。之后,在那个对科幻文化充满偏见的年代,编辑们怀着对未来的信念,召集笔会,培养作者,推广科幻,终于打开市场,让《科幻世界》有了自己的核心读者群。1985年,《科幻世界》创立“银河奖”(首届同天津《智慧树》杂志合办),让中国有了第一个科幻大奖。
1991年,为筹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让“科学幻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编辑部广泛调查读者意见,最终将刊名改为《科幻世界》。中国科幻的面貌由此改变。
1991、1997、2007,对科幻世界来说,是三个熠熠闪光的足印——《科幻世界》以十二分的热诚和实干,先后举办了三次令世人瞩目的国际性科幻会议,遍邀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家造访中国,让世界科幻界从认识中国科幻、熟悉中国科幻,到期待借助科幻世界这个平台进入中国巨大的科幻市场,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跨越,为推动中国幻想文学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科幻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如果说1991年成都WSF科幻年会突破了科幻备受打压与冷落的困局,1997年北京科幻大会重塑了科幻文化正面积极的社会意义与形象,那么,2007年(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则在让世界惊叹中国科幻市场潜力巨大的同时,凝聚提升了国人对中国科幻未来的信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心,著名科幻作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大卫·布林面对大会盛况的一句“科幻的未来在中国”的感叹,便有了真正成为现实的可能。
进入新世纪,《科幻世界》凭借着长远的眼光,细化品牌,创办了《科幻世界译文版》《飞·奇幻世界》,让科幻世界发展成为一个立体品牌。2003年,更开始涉足图书出版,启动了旨在提升国人想象力的“视野工程”,截至目前,已先后引进并翻译出版世界科幻大师、奇幻大师作品近两百部,极大地填补了国内科幻图书市场的空白,为渴望了解西方经典的读者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与此同时,为繁荣国内原创科幻市场,培养中国自己的科幻大师,《科幻世界》在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银河奖征文的基础上,开始打造“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星云”两套书系,其中,“基石丛书”以钱莉芳的《天意》一炮打响,近二十年中国原创科幻长篇没有畅销书的时代宣告终结;而如今已顺利出版到第八部的“星云书系”,则让世人见识了中国新生代/更新生代作者不容小觑的创作实力。中国未来的科幻大师,正在他们中产生。
2007-2010四年间,从《科幻世界》杂志走进读者视野的刘慈欣,以构架宏大、想象超凡的“三体”系列,彻底改变了中国科幻的面貌,尤其是《三体Ⅲ•死神永生》的出版,更是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幻风暴。科幻不再是狭义的科幻,科幻不再是小众的科幻,中国科幻从此步入了一个新时代。2011年,科幻世界乘势而上,正式启动“新星计划”,希望为中国科幻再加一把力,为中国发掘培育更多的科幻明星。
从1979到2011,《科幻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书写了中国科幻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赢得了一项又一项巨大的荣誉:
2008-2009年,连续两届荣获四川出版奖期刊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首届出版政府奖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杂志”荣誉称号;2009-2010,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这一切,离不开广大读者无私的支持与厚爱,离不开编辑团队的坚守与执着。前行的路上,难免荆棘与阴霾,但是,一切都挡不住《科幻世界》蓬勃生长的力量——一个青春热血的团队,就是为梦想而存在!
感谢亲爱的作者、读者朋友的一路相伴!
让我们怀揣崭新的梦想,继续一路同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