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多:满脑子奇思怪想的迷宫男

(2010-12-10 10:24:02)
标签:

那多

奇思怪想

迷宫男

文化

那多:满脑子奇思怪想的迷宫男

 

2010128  稿件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作者:姜晟颖职烨

 

那多在网上被称为“那大”,粉丝无数。追他的悬疑小说的人,已经连续追了十年——其中不乏从中学时候看《萌芽》的读者。而在微博上,他把自己称为“专职迷宫制造者”,用文字构筑七拐八弯绕不出去的迷宫。

这个满脑子奇思怪想的男人,曾经是一个一本正经的公务员,因为“对睡懒觉的迫切需求”逃离了公务员队伍。而“那多手记”系列里那个记者的职业也并不是子虚乌有,他确实正儿八经地做过些时日记者,不过后来受不了管束辞职专门写小说。

印象中,作为一个个从《萌芽》走红的作者,那多有固定的读者群体,这么些年来坚持每年出自己的作品,渐渐写成了一个系列,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但也没到大红大紫的地步。

他的新小说《亡者低语》最近出版,仍属于“那多手记”系列,是第12本。他说他不打算改变风格,会一直坚持写悬疑。

听上去,这是个淡定坚持的写作者。

 

《申》报:2008年上一本那多手记《纸婴》出版之后,你曾经说要结束这个系列再也不写了,当时是为什么下这个决心呢?

那多:其实这个系列当初一口气出了11本,平均每年两本,都是差不多的模式。讲一个记者那多身边发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开头总是一个社会新闻引出来,觉得形式比较简单。当时就想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结构上更加复杂一些,就有了后来的《甲骨碎》、《清明幻河图》。

《申》报:那怎么现在又食言了呢?

那多:呵,这是后来做签售还有和读者互动的时候大家一直都问,问我那多手记还有没有后续,特别是《亡者归来》最后埋了个伏笔,弄得大家都很好奇。我就觉得这个系列还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决定继续写。《亡者低语》就是顺着那个伏笔往下写。以后会拿一半的时间写这个系列,另外一半时间写其他的故事。

《申》报:书里的那多是个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在这本新书里就格外关注了钓鱼执法和流浪汉这样的社会问题。非常与时俱进啊!

那多:社会问题是这本小说的重要元素,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元素引发一些悬疑小说之外的思考。就好像流浪汉这个群体,他们没有人去关心,失踪了也不会有人care,城市里的人巴不得他们统统消失,他们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平时就喜欢看社会和科技方面的新闻,正好写进小说里。

 

当悬疑遇上爱情

《申》报:新书里加入了爱情的成分,这在以前的小说里很少有,是和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有关吗?

那多:呵呵,应该说与私人生活也有关系,但主要是想要在小说中多反映人的强烈情感。这也算是一个新的尝试,把悬疑和爱情放在一起,让大家在紧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些温情,这一块内容小说不应该缺少。

《申》报:那书里的爱情也是你自己的爱情观写照?

那多:是吧,我就觉得一个家,男人必须是主心骨,然后宠着他的女人,虽然最后……(涉嫌剧透,此处省略500字)。但就好像小说扉页上写的,也许下一刻世界毁灭,所以这一刻我要握着你的手。

《申》报:那会不会以后尝试突破出悬疑小说的形式,写一些其他的体裁呢?

那多:我应该会一直写悬疑小说吧,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笑傲江湖》,之后是《水浒传》、《西游记》,几乎一直是类型小说,我觉得写东西其实受自己成长环境和爱好有很大影响,所以不会转向吧。

《申》报:看来和书里的那记者一样,是个执拗的人啊!

那多:是呀,我是一个自始至终坚持和标榜文学创作类型化的人,像早些时候的还珠楼主、张恨水,程小青的《霍桑探案集》,都是类型文学,海派文化的大背景就是类型文学发展的土壤,不要指望类型文化的土壤开出纯文学的花,像陕北的黄土地是很纯净的,从而出现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风格的作品,而上海这样多样化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土壤上,文化注定是要迎合大众的。

 

“文二代”从我开始

《申》报:很多人不知道你是《萌芽》主编赵长天的儿子,有没有刻意避讳这一点呢?

那多:其实也没有,我觉得这没什么太特别的。

《申》报:那那时候在《萌芽》上发文章,赵老师有没有给你特殊处理呢?

那多:这当中确实有故事,我记得那时候我刚写完三国系列,大概十几万字,还没有发表,我就拿给我老爸看,问他能不能在《萌芽》上发。我老爸拿去看了半天,很严肃地跟我说,说他吃不准。那时候2002年,同一时期刚刚有今何在的《悟空传》,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这种大话类的小说。我爸那时候也五十多了,他说这东西太新了,他真拿不准,特别是对于关羽的描画,人家都是把关羽当神的,被我这么一大话,他也怕惹麻烦。我就反问他,我说《萌芽》本来就给年轻人看的,你是主编,怎么能对新的东西拿不准呢?他也没话说。最后他跟我说,只能把我的稿子转给年轻的编辑看,但是绝对不能透露是他儿子,这是底线。

《申》报:那后来稿子是在谁手上发的呢?

那多:给了那时候《萌芽》最年轻的编辑胡玮莳,就是发现韩寒的那个。她给发了。

《申》报:那你怎么看文二代这个头衔呢?

那多:文二代这个称谓最早就是从我开始的,还有像李锐的女儿迪安、莫言的女儿管笑笑、苏童的女儿童天米、刘墉的儿子、李敖的儿子等等都被归入了文二代。不是所有会写作文的人都是作家,文二代里面有很多是玩票的,刘墉的儿子是作家吗,我不觉得他是,在媒体冠以文二代的人里边面真正严肃写作的又有多少,我不知道。我觉得真正严肃写作的那些文二代是应该感到自豪的,至少不是继承钱、继承权,是继承文化。

《申》报:那你自己的孩子呢?会让他做文三代吗?

那多:职业是他自己未来的选择,但是我希望他能够继承文学和文化。我将来有了孩子,我会把我觉得适合他的书放在他够得着的位置。

 

只要能活下去就会专心写小说

《申》报:你的小说常常还没出版就能在网上读到,还有前段时间作家们集体向淘花网维权的事情,你觉得数字出版对于作家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那多:我觉得中国作家们得经历一个震痛期。我们不像国外,有很成熟的数字出版系统,有的电子书卖的比纸质书还贵,作家靠电子书拿的版税比纸质书还多。这是我们当下做不到的,我们会经历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阵痛期,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的收入会锐减,创作热情肯定会被影响。

《申》报:那你自己呢?有没有想过不写作会干什么?

那多:我觉得我不会放弃吧,应该会熬过去的,就是少赚点,只要能活下去我就会继续写作。

《申》报:对于收入物质什么的,有最低标准吗?

那多:没有什么标准。衣食无忧,还可以专心写小说,对我来说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