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震后的文艺片

标签:
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灾难文艺张翎余震心灵杂谈 |
在看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满怀期待。而对于灾难片,我是乐于去电影院观看的,宏大的灾难场面用电影院这样大尺度的场地播放出来更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我承认自己不是很吝啬的人,然而在西安看此片的票价却让我有些不能接受,而且信用卡刷买票还不打折(我只随便去了一家,别家情况不知道,可能以偏概全)。看着人们趋之若鹜地去电影院排队买票的场景,我默默地离开,索性去支持盗版好了,五块钱一张碟,而且是高清的,想看几遍看几遍,不过这是当时的想法,看过之后,我觉得我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这不是好莱坞意义上的灾难片,想来如若打着“灾难大片”的旗号进军欧美市场是会遭遇滑铁卢的,可能连输出都很困难吧。外国人不买账,中国人却会自己主动掏腰包,因为这里有中国人对于地震、对于灾难的情结在里面。
这部《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窃以为“余震”这个名字更准确,小电影和说一样只是把唐山大地震作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起因或是一种历史背景,要讲述的也是灾后人们的心路历程而已,正如张翎所说:“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电影试图展示经历那些灾难的人重新站起来的“千姿百态”,所以说叙事的重点在于震后,而不是震中,其实那四分多钟的地震场面很震撼,然而震后的故事却未必震撼,电影试图以文艺片的方式讲述这三十二年的震后故事,然而电影的长度毕竟还是短了些,时间有限,只能以类似幻灯片的形式一张张翻过,未免有些蜻蜓点水。所以在看到华谊即将筹拍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很兴奋,我觉得这样就能弥补电影的不足了,但我还是觉得“余震”这个题目更好些。
顺便说一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张翎的这部《余震》,另外收录了《向北方》和《空巢》两篇小说,书籍的封面是一堵震裂的墙,我觉得如果做成一颗心和那堵墙重合,然后一起震裂的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