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豆瓣科幻世界小组看到三丰发的关于科幻和推理的讨论帖子,便想到了这个09年2月写的旧文,还参考了郑军老师《科幻纵览》里的一些内容。
在下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好了。
对此话题无兴趣者,可以直接无视!
———————————————————————
随着近年来中国悬疑文学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的写手加入到了悬疑小说的创作行列当中,而不少科幻作家和推理作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添加了相当的悬疑元素。推理小说自不必多说,好的推理小说应该具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不应该是“一种300页无聊加最后3页震撼的艺术”,要想做到这一点,悬疑元素的添加必不可少。正如推理作家普璞所说:“中国推理小说想要畅销,就势必把它变为一种‘前300页引人入胜加最后3页震撼’的小说。”(详见《从蔡骏谈本土推理小说畅销的天机》一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面临“死亡”的科幻小说。
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幻已死”的论断。著名科幻评论家吴岩老师也说过:科幻的衰微,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不仅国外如此,国内也是一样。
就拿《科幻世界》这本杂志来说。论坛上的很多网友都说《科幻世界》不如以前好看了,许多小说刚看一个开头感觉没什么意思就看不下去了,扔在一旁看别的(文章或杂志)去了。
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吸引读者回来看科幻,而且心甘情愿地看下去。
有些比较有名的科幻作品也是开始很无聊,而在中间或者偏后的地方就马上给读者带来了惊喜。这样的作品读者能硬着头皮看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因为读者知道这个作家很有名气,很不错,也就十分信赖他的作品,也就耐着性子读下去了,果不其然,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没有令读者失望。就算后面写的也不太好,读者也认为勉强说得过去。
但如果你是刚入道的菜鸟写手,你的小说如果不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的话,恐怕你的小说就会无人问津,无疑你的科幻道路将会无比艰辛啊!
那么,如何让科幻“起死回生”呢?
笔者的办法是向悬疑文学“取经”,将悬疑元素加入到科幻小说之中去,使之成为“悬疑科幻”,巧妙构思,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一点点开展,不断地释放新的悬念,牵着读者的鼻子走,直到小说的结尾。
这样说起来比较轻松,其实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他要求作者有很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释放适当数量的信息,巧妙地设置悬念,不能让大多数读者(排除少数相当睿智的读者)在作者揭开悬念之前就想猜到了结果。
其实,“悬疑科幻”这个概念说新也不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曾有一位作家开始创作这类作品,他用近四十年时间创作了“悬疑科幻”系列作品上百部,他的读者和粉丝在香港和大陆数以万(甚至亿)计,他还成了当今许多科幻作家的入门导师,这使他成为华语科幻界的一个奇迹。这个人我想不说大家也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斯理,言情名家亦舒的老哥倪匡!
在《卫斯理》系列里,主人公卫斯理经常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些甚至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或超自然现象,于是他好奇地追寻事情的真相,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问题又找上门来,往往是这样,得到更多的线索反而带来更多的迷团,就这样一步步吸引读者读下去,到最后得到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很“科幻”的结局。
而大陆近年来也出现了创作卫斯理风格悬疑科幻的作家和作品,其中最有看头的要属上海作家那多的《那多灵疑手记》系列(目前共11本)和重庆作家庄秦的《龙穴》(全三卷:①愤怒雨林、②玩命沼泽、③激战深山),虽然很多人不认为那是科幻,充其量只能算是具有科幻元素的悬疑小说罢了。
那多在《那多灵异手记写作手记之二•幽灵旗的真相》(原载于《萌芽》2005年第7期)中谈到的悬念的设置:
我需要有一个大悬念始终从开始贯穿到结尾,如果实在不能做到,就要贯穿半本书,然后再换一个贯穿下半部书的悬念。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悬念,就像组合拳,力图让读者喘不过气,欲罢不能。
通过以上两个系列作品的成功(作品想象力丰富,可读性强,作者粉丝众多)我们可以看出,将科幻和悬疑相集合是很有出路的,一些悬疑作家也在尝试把科幻的东西融入其中(如蔡骏的《旋转门》),这也是时下很流行的!
但以上三位(那多、庄秦、蔡骏)外界读者所给的称谓均是悬疑小说家,而不是科幻作家。
科幻作家、理论家郑军老师在自己的百万字科幻理论巨著《科幻纵览》第六卷《类型文学与科幻》的第六章《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中曾提出了“侦探科幻小说”的概念:科幻与侦探(推理)两种类型作品的杂交文艺。而“悬疑科幻”正是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延伸。
其实,国内的科幻作家中已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顾均正于1949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和平的梦》。《和平的梦》就是一篇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十分讲究悬念。
而叶至善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幻小说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侦察式”,故事一开始往往是出一件奇怪的事,然后加以追究,最后真相大白;一种是“参观记”,作者化装成一位导游,带着读者一路参观一路讲解。前者这种“侦察式”科幻的写作模式一点点演变为郑军所说的“侦探科幻小说”,其中较早的代表如叶永烈的《金明戈亮系列》和绿杨的《鲁文基系列》,其后涌现的作品中,王晋康的长篇《死亡大奖》是近些年中少见的侦探科幻小说。由于主人公是公安人员,这部小长篇是作者最接近于“侦探科幻”核心定义的作品。在这部长篇里,作者使用了侦探小说的许多技巧:比如故布疑阵,欲擒故纵,时空交织等等,而最终的谜底却是典型的科幻构思。除了《死亡大奖》外,老王的另一部小长篇《追杀K星人》则引入了外星人题材,属于间谍类的侦探小说。
后来又出现了何夕的《六道众生》和柳文扬的《暗域》、《废楼13层》等若干推理科幻作品,悬疑和侦探推理的元素比比皆是。
被我誉为“中国科幻最大潜力股”的长铗也有诸如《百里奚山庄》《莱氏秘境》(此文被长铗好友十七进制扩展写成悬疑科幻小说《牛顿的新装》)等悬念味极重的作品,而他在2007年发表的《奉家山》和《674号公路》则恰恰都融入了恐怖和悬疑的元素,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奉家山》中主人公身处荒村野店,这正式中国传统恐怖小说最常见的场景;而《674号公路》则走的是好莱坞惊险悬疑片的路子,虽然“魔比斯环”的内核稍显老套,但故事讲得的确惊心动魄,吊足了作者胃味,足见作者的功力。
把悬疑、推理等元素融入科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这一点国外的作家做的相当好,也很受读者欢迎,反观国内的作者倒是有些拘泥了,怕引入这些之后使科幻小说低俗化,玷污了科幻的纯洁,殊不知正是现在那些有科幻内核而故事情节却无聊乏味之极的科幻小说使中国科幻的圈子越来越小啦?赶走了那些本有可能成为科幻迷的悬疑读者不说,也使不少科幻迷对科幻失掉了信心!
故事最终的好坏暂且不评,能让读者急切地想要把故事读完就已经是作者的胜利了,故事是好是坏那就请读者诸君读后费思量啦!作者写出作品,发表出来是给读者看的,没人看的作品是失败的,它的作者则更加失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悬疑科幻”是胜利的!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科幻作者看到这一层的,那就让我们高喊:
师“疑”悬技,以兴科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