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这些是难以“震撼世界”的——谈蔡骏的悬疑创作

(2010-02-04 07:59:21)
标签:

蔡骏

悬疑创作

模仿

跟风

原创

人间

天机

难以

震撼世界

杂谈

【华斯比按】

本文是当当网上蔡骏新作《人间》下卷“拯救者”下的一篇书评,作者ID为青山绿水001,是资深的蔡骏书迷,本文比较客观地简评了蔡骏近年来的悬疑小说的创作,转文副标题为华斯比添加。

原文地址如下:

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review_id=4212998

 

 

这些是难以“震撼世界”的

——谈蔡骏的悬疑创作

青山绿水

我是从很早便开始读蔡骏的作品的,他的长篇作品中只有《夜半笛声》我没有读过,因而,我可以毫不自以为是地说:我对蔡骏作品的风格及他的创作水平很是了解。

当一个人的目光被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名人身上时,他(她)便可能会渐渐地被这个名人的一切征服,而成为该名人的“粉丝”——没有对比,偶像的生命即是自己的生命,偶像的水平即是自己至高的精神追求。所以,“粉丝”实体具有一定的愚昧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该词汇亦可作“目光狭隘”的代替词。

对,我便曾是那样的一个目光狭隘的人——蔡骏的“粉丝”。曾经,我近乎疯狂地痴迷于他的作品,完全不知此人以外的悬疑文学界有着怎样的高度及怎样波浪翻滚般的变化。

直至2007年止,我在被蔡骏的大作《天机》征服得神魂颠倒的同时,却非常具有偶然性的阅读了周德东的《门》,心目中最初的比较开始了——我发现,周德东在迎合读者口味地耍花招方面远不及蔡骏,然其作品在人性的揭露、社会价值的体现及想象力等方面却似乎远胜于蔡骏。我忽然觉得,悬疑、恐怖作品创作的原始目的,本就应为揭露人性、警示社会,而不应仅仅是为读者创造精神刺激。而蔡骏的以前几乎所有作品于此方面则似乎都未能体现此点。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的鉴赏力太低。

因而,也是从2007年开始,蔡骏的形象在我心中便不再是那么高不可越,我逐渐地扩大我的悬疑作品阅读范围,由蔡骏一人的到中国的其他悬疑作家的——周德东、鬼古女;由本土悬疑作家的到外国的——西德尼·谢尔顿、丹·布朗、斯蒂芬·金、宫部美雪、东野圭吾、松本清张……我也逐渐从偶像所赋予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以客观的态度看蔡骏及他的作品。

可拿来做比较的作品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能掂量得清蔡骏作品的分量有几许。《人间》无疑是一部尽了蔡骏目前最大能力的作品,可说是他个人的巅峰之作。但至于所谓“震撼世界”之说,我是定以为不然的。媒体的“其作品可与丹·布朗等世界级大师作品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根本便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甚至带有些谄媚色彩——一个只会善于模仿别人、借用别人灵感的作家,他的作品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之后、永远也不容易“震撼世界”的,更无从谈起与他模仿的对象相提并论。这一点,就像各行各业的开荒者与跟风者的性质是类似的。

当然,我如此地说他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诽谤——就简单地从我曾是他的“铁杆粉丝”这一点来看,我没有做诽谤他的事情的理由。并且上面已说过:如今我是以很客观的态度看蔡骏的。下面,我将我认为他有模仿他人作品及借用他人灵感之嫌、或是直接剪贴他人作品中精彩部分的作品与相对应的原作罗列出来——它们都分别具有某种比例的惊人相似性。如下:

 

《幽灵客栈》——电影《牙买加客栈》;

《荒村公寓》——《午夜凶铃》(铃木光司);

《荒村归来》——《午夜凶铃》;

《天机》——《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天下霸唱);

《人间》上卷——《变身》(东野圭吾);

《人间》中卷——《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金)。

 

所列的非蔡骏作品均诞生于相对应的蔡骏作品之前。

另外,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第三部中有连续的几集说到一个“西陵王”的故事,出现于蔡骏的《人间》中有关“兰陵王”的传说与之惊人的相像,在此,我将《包青天》中所说的“西陵王”的故事简述如下——

 

隋唐乱世之际,西北有一武将名曰张奔,生得面貌俊朗,然因此,每至战场敌人皆不惧之。于是乎,张奔制得一面目狰狞脸谱,以作唬敌。后所发生之事甚怪:张奔戴此脸谱便变得力大无穷,残忍嗜血。

张奔因战功卓著,在西陵称王。而其本来驯善的性格亦渐渐改变:他开始屠杀封地百姓,招得民怨冲天。当张奔感觉异常之时,那脸谱却如何也取之不下。

农民起义,将张奔擒住杀死,但因其于乱世有战功,故把脸谱重新戴于其脸上,以王侯之礼下葬。然已死的张奔被戴以脸谱后竟又复活,再次展开杀戮。人们无奈,将其头颅砍下,焚烧其尸,方才彻底杀死他。

但,西陵王临死在其脸谱上下咒语:终有一天,我会再回人间,展开杀伐!

 

这只是巧合吗?

诸位网友于看过此篇评论后,有精力可以照我以上所列一一查证。

蔡骏曾说自己是“灵感的宠儿”,“常担心大脑会被突如其来的灵感撑破”。而如今,我已实在难以认同他的自诩——我认为他的所谓“灵感”很不具有原创性,甚至,已经包含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蔡骏是中国悬疑文学的领军人物,我们谁都无可否认此点。但也正因如此,他的写作风格及作风才会对中国的悬疑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多出一个模仿别人的动作,多了一部借用别的悬疑作家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国悬疑文学的发展便可能多一块绊脚石,少一点超越别人的可能——莫让中国的悬疑文学只会做效颦的东施!

除了以上所述,蔡骏的作品还有一些致命缺点:修辞太过刻意,人物对话机械不自然,知识运用水平不够成熟,情节发展不够自然。这几个缺点从他早期的创作直到本部作品《人间》一直都是非常显著的。相对应的,我做几点简单描述:

一、修辞太过刻意。如:“我仿佛回到了母腹中正从母亲的产道艰难地向外挣扎”、“那美丽的棕褐色双眼仿佛透着丝绸之路……”这两个比喻非常典型,蔡骏不仅在《人间》屡屡使用,其实更是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用过。如后一个比喻,早在几年前他的作品《诅咒》中便用以形容美丽的楼兰后裔。

——一个比喻反反复复多次用,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作者文字水平有限,或是让人感觉书中被形容者万分怪异。正如郭敬明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每当其伤心难过时,总会出现一个“用手指抠掉椅子上的一块漆”的动作——屡屡提及,使读者怀疑女主人公是否确实有抠漆的癖好。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修辞,应美而少用。就像世间的某些珍宝——是独一无二的。

二、对话机械不自然。蔡骏作品中的人物总是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两人对话,其一总是以怪异的方式问,其一总是以怪异的方式答。因这点,在读蔡骏作品的时候,很少读小说的人就会以为:小说原来是这种怪异的东西呀!果真与现实大不一样,或许它就不应该与现实存在交集吧。当然。蔡骏或许是想制造神秘气氛,但如此的制造神秘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的。

三、知识的运用水平不够成熟。蔡骏作品中的知识点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古今中外均会有所涉及。但是,它们中的好些部分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总会给人以不大适宜的感觉,甚至是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蔡骏的生拉硬凑,不免会给人一种故意卖弄所知或是模仿丹·布朗的感觉。丹布朗的作品中同样包罗万象,但它们在其作品中的出现却显得极为自然,甚至给人一种必然要有之的感觉,如画龙点睛,似锦上添花。当然,丹布朗有如此功力,不仅是因其“知道那方面知识”更得益于他的深入生活实践与考证、竭力摸索,与蔡骏的“宅男作风”形成鲜明比照——“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官方”称:蔡骏的作品“涵盖历史、社会、文化”,其“涵盖”在很多人看来恐怕无非是“在其中出现”而已!《天机》便是一个典型的知识运用书评不成熟的例子:其故事发展过程中悬念迭起,时而蹦出来的古老文化与一个地方的神秘历史的叙述等,让读者心弦紧绷、欲罢不能,以为叙述这些一定藏有大玄机。然而,由于作者的知识不够精深,小说的线放得过长,却最终只能给出一个滑稽至极的解释——一切源于美国的“龙卫视”在搞捞财的“真人秀”!

四、情节发展不够自然。其作品中的很多情节的出现仿佛都是“为了故事能写下去”而出现的——为了继续写下去,硬凑也得凑一个这样的情节出来。当然,前面所述的人物对话机械以及知识的不自然嵌入也都可以归因于为了故事的延续——即使别人看了会生出别扭的感觉来。一部小说的创作,应是力求创造一个不同于平凡生活的故事并不能缺少逼真的细节。这样,方能更大程度地挑动读者的情绪——以情动人,作品才真正的成功了。否则,太过刻意地去营造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而完全忽略了自然、忽略了它与现实的联系,则纵使再离奇,也无异于孩童的异想天开。

如今,蔡骏已因《天机》与《人间》而被“官方”及媒体与一些书迷誉为“悬疑天王”,作品的封面亦注以“震撼世界的悬疑史诗”的豪言。但是,这些都毕竟只是多少有些过度的赞美,蔡骏固然是可以将这些当作别人对自己的勉励,但却切不可固步自封、得意忘形,蔡骏本人及广大书迷们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在悬疑文学的世界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是一个整体。只有靠真正属于自己的“灵感”加之深入探究,方可在写作上真正有所突破,写出真正有可能震撼世界的作品。

中国悬疑文学的前景不能止系于蔡骏一人之身,需多方努力,但是蔡骏倘如止步不前,则显然是中国悬疑文学发展上的一大悲哀、一大遗憾。在中国本土上没有真正可以“震撼世界”的作品诞生以前,我们不希望会有那样的遗憾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