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的迷局——上官午夜《七杀》读后
(2009-09-19 12:48:22)
标签:
杂谈 |
七宗罪的迷局
——上官午夜《七杀》读后
华斯比
【特殊场所,恐怖校园】
《七杀》是悬疑天后上官午夜“古小烟悬疑小说系列”的第二季,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将故事发生的场所设这在校园,使本作成为了一部十足的校园悬疑。
现在很多悬疑推理、恐怖惊悚小说把校园作为其发生故事的重要场所。首先,这里人口密集,师生众多,如果发生死亡事件或者较为神秘可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易于营造恐怖惊悚的氛围。其次,不少学校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院校,都有其神秘的场所,比如废弃的教学楼啊、阴暗的厕所啊、午夜的小树林啊等等,尤其是医学院的解剖室这种听着就很瘆人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展故事更能起到很好的吓死人不偿命的效果。
其实,校园作为一个容易制造恐怖氛围的特殊场所是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小到一个房间,大到一座城市,都会给人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一言以蔽之,一个未知的地方,往往能够让人产生探险的欲望,也更能让人产生恐怖的心理。比如在蔡骏的《天机》,一座空无一人的城市;庄秦《龙穴》中的雨林、沼泽和深山,其他还有如孤岛、古镇等等地方,尤其是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所在。过去很长时间几乎与世隔绝而且充满迷信以及鬼神思想盛行的落后地方,也是极好的营造悬疑恐怖气氛的地方。
《七杀》中的所有死亡事件都发生在江川大学,校园里有一个相传经常闹鬼的荷花池,还有死过人的寝室等。
从古小烟系列第一季《天劫》开始,上官午夜都就在小说中加入一些看似超自然现象的神秘灵异的东西,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迷信的元素。但她写的不是灵异小说,她也不是在宣传迷信思想。
女主人公古小烟出身乡村,从小受迷信以及鬼神思想影响的她有时是会笃信这些的,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他的男朋友刑警队长罗天是从来不信鬼神之说的,他也经常告诫小烟一定不要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作者这样处理二人对鬼神思想的态度,是想通过如此强烈的对比,说明悬疑小说中那些看似神秘不可解释的东西其实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形式进行科学解释的。这才是悬疑小说的创作理念。无法用科学解释揭开悬念的是恐怖小说,而不是悬疑小说。
【连环杀手,七罪模式】
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又称连续杀人犯,是一个或多个杀手把受害者一个又一个地杀害,多数是谋杀。杀手的心理常常被认定为变态心理,是精神疾病发作,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性物化,爱操纵对方的生命,有性欲快感,或自命为判官,或“替天行道”。
不少侦探推理小说或是犯罪小说中都会出现疯狂的连环杀手形象,然而他们的作案手法及行为模式又有所不同。
《七杀》中的连环谋杀是典型的“七宗罪”模式。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包括: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欲望(Lust),属于人类恶行的分类,由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曾屡次出现在《圣经》、著名绘画作品及中世纪教会人士布道的题目中,特别是在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论述犹为著名。
当代人对“七宗罪”的熟知以及对七宗罪题材艺术作品的热衷大概始于由大卫·芬奇指导、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七宗罪》。
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悬疑推理小说涉及这个题材,如言桄曾在《推理世界》杂志上发表过以《七宗罪》为题的推理小说系列(共七篇),每篇围绕一宗罪具体展开。在长篇方面,《七杀》之前有普璞的《罪之法则》(在《最推理》上连载时叫《新七宗罪》)和雷米的《心理罪之画像》。其实雷米的不能完全算七宗罪模式,只能算做类模式,每次杀人时都出现数字,从1到7,也是七宗命案。
《七杀》中的谋杀行为类型其实是很复杂的。江川大学从1988年开始,每隔10年都会发生连环杀人案,每次都是七个死者。1998年如此,2008年亦是如此。但2008的相比于前两次有所不同,自第三名死者开始,死者的身旁多了一张神秘的魔鬼牌,明目张胆地暗示警方下一个受害者的特征。
看到故事最后,我们知道,是有人在模仿前两次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犯罪模式。这样的人在犯罪学上被称为“模仿者”,亦称拷贝猫,这一类型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感觉有点智障,非要效仿某个知名的连环杀手去作案,甚至是希望成为和自己“偶像”一样的连环杀手,但最后大多落个东施效颦的名声;另一种就属于有点头脑的犯罪人了,他们一般选择在某个知名连环杀手作案期间使用类似的手段对类似的被害人实施侵害行为,栽赃嫁祸、蒙混过关以逃避侦查。
相比之下不难看出,书中的模仿者应该属于前者,“我最讨厌别人模仿我了,而她又模仿得那么蹩脚”,这是那个“知名的连环杀手”对他的“粉丝”的评价。
但为什么说复杂呢?这是因为模仿者后来觉得“偶像”根本不值得被模仿,所以才会在现场留下魔鬼牌,“粉丝”压根儿就瞧不起“偶像”,所以决定完成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此之后,模仿者进化成了“堕落天使”。所谓堕落天使亦称恶魔之子、上帝之手等,专指自我感觉负有某种“使命感”去“清除”某些人的连环杀手,控制欲强烈,有“上帝情节”,自以为是某神圣代言人。用“堕落天使”来形容他们并不是在宣扬他们是某种体制的反抗者,而是向大家揭露其宛若撒旦的恶魔本质。
《七杀》中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性格和犯罪行为类型都很复杂的连环杀手,可以使得小说和人物本身更具悬念,能够起到更深地人性描写以及批判的作用,这也是本作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细节误导,结局逆转】
《七杀》是一部悬疑小说,悬疑小说常用的手段是制造悬念,制造悬念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要让读者在看到故事结尾之前猜不到结局和真相。而细节的误导则成了基本和必要的手段之一。
《七杀》中的误导主要有两种:
其一,暗示读者某人将是下一个受害者,因为他或她符合“七宗罪”中的某一罪,最突出的例子是体型偏胖关雨菲,她总说自己胖要减肥,所以读者很自然地将她和犯“饕餮”罪的被害者联系起来,其实不然。
其二,用主人公自己的判断让读者以为某人是凶手,其实凶手另有其人。对于第二点,一般读者都会知道,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悬疑推理小说,“我”的推理基本都是错的,即使不全错,推理出的也不是真相。找出真相的人基本都是“他”,即那个智商要高于“我”的侦探或警察。
然而,在《七杀》中,“他”也错了,接着就出现了“逆转式”的结局,出现了“死人”才是幕后黑手的强烈的震撼感。
曾经被怀疑为是“凶手”的人既是凶手,又不是“凶手”。他是前两次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但没有人知道是他,大家也不知道第三次是原来的凶手再次犯罪,还是有人刻意模仿。主人公古小烟一直怀疑是他是第三次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但后来,他“死了”,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受害者之一,是模仿者杀死了他,但最后他“活了”,模仿者反而成了受害者。
连续多次的细节误导加上短篇幅内上演的结局的逆转使本作的悬念很好地保留到了最后,可以说是本作最为成功之处,也正是上官午夜在创作中上进步之处。看来欧美和日本优秀悬疑推理小说的阅读对她的帮助的确不小。
只不过真凶最后并未抓到,这也将悬念保留到了下一部当中,希望接下来的“古小烟悬疑小说系列”的第三季能更加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