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的姿态品评故事
用人文的眼光解读科幻
【2008年7月末】

偃师:不朽的造人神话
7月的《故事月末》其实是没有科幻故事的,可是我却在【幻想志·奇幻空间】里看到了一篇名叫《偃师传说》的故事,得益于“偃师”这个古代大发明家的名号,我将这一篇勉强算作科幻故事好了。
“偃师”这个名字对于熟悉中国古代典籍朋友和科幻迷来说并不算陌生。《列子·汤问》中就有《偃师造人》的故事,而它也被中国科幻界公认为中国古代较早的“科幻小说”。原文如下: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而在当今国内科幻作家的笔下,偃师造人造人的故事也曾被多次演绎。
潘海天的《偃师传说》(原载于《科幻世界》1998年第2期,并获98年银河奖),拉拉的《春日泽·云梦山·仲昆》(原载于《科幻世界》2003年第5期,并获2003年银河奖)和长铗的《昆仑》(原载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2期,并获2006年银河奖),这三篇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都贯穿着同一个人物——偃师。
但在这三篇小说中偃师的形象却各有不同:
《偃师传说》中偃师被演绎成为一个穿越时空的时间旅行者。他带着自己知道的机器人回到了周穆王时代,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爱情活剧。
王妃惊叫着闭上了眼,没有温热的血液喷出来,他那漂亮的头颅下面是一大堆金光闪闪的金属片,以一种完美的不可思议的复杂联系在一起,随即在风中分崩离析,变成无数的金属碎片叮叮当当地散落在尘埃中。

《春日泽·云梦山·仲昆》中的偃师是三篇文章中形象最为丰满的。文中的他正值青春年少,珍视友谊,也希冀爱情的降临。他已经是超越那个时代和那个国家的智者。这样的人每个朝代都有,譬如北宋的苏东坡,这样的人也往往遭到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排挤,致使个人悲剧的出现。

《昆仑》中的偃师一派学者风范,仿佛先秦时代智慧的集大成者。文中对他造人的叙述基本可以看作是对《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一文的译文:

王从西方狩猎归来,途中有人向王推荐一个名叫偃师的工匠。与偃师一同前来觐见王的还有一个面容古怪的人,此人对王的态度甚是倨傲无礼。王正诧异间偃师请王上前审视,竟然是一个木偶。这木偶的动作举止与真人一般无二,可以随着音乐舞蹈,节奏无不合乎桑林之舞。他还能放声高唱,美妙的韵律只怕王宫内的歌伎也要逊色三分。王的宠妃盛姬被这一稀奇事吸引,围绕着木偶左右观瞻,啧叹不已,冷若冰霜的皎面上也浮出了久违的笑靥。王正要重赏偃师,木偶众目睽睽之下竟眨眼挑逗盛姬,王大怒,欲诛偃师。偃师惊恐万分,立刻把木偶拆卸开来,只见木偶的身体内部全部是一些皮革、牛筋、木头机枢、树胶、漆之类毫无生命的器物,齿轮交错,曲轴纵横,以牛筋缠绕牵引,紧紧箍在轴承上的牛筋自然释放,轴承转动,驱动咬合的齿轮旋转,动力传引至木偶的四肢五官,这才有了刚才的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被这一精湛的技艺深深折服,叹道:人之至巧堪与造化同功啊。于是重赏偃师,用车载回木偶,日夜陈于大殿之上表演以供众卿娱乐,前来朝觐的蛮夷诸族使者无不叹为观止。可是王很快又怏怏不乐起来,经常眉头紧锁神游太虚,在宫中横着走竖着走,嘴里还喃喃念叨些什么。有时手拍脑袋作恍然大悟状,有时又顿首跺足作焦躁不安状,迷了心窍一般。只是有一天,王在藏书阁密室里单独召见偃师,与他彻夜倾谈些什么。丑时,侍者听到密室里传来王暴雷般的怒吼。第二天清晨,偃师出来时就像整个儿换了个人,形容枯槁,面如死灰。有好心人上前关切的许多询问些什么,偃师却一言不发。当天下午,偃师就从镐京城内消失了,谁也不知他去了什么地方。
风过铃的《偃师传说》与潘海天的作品同名,但却有着自己一番演绎。我相信每一个热爱偃师故事的人的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造人的神话。有了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偃师”这个超越时代的名字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用放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