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加油站】
师“疑”悬技,以兴科幻!
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幻已死”的论断。著名科幻评论家吴岩老师也说过:科幻的衰微,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不仅国外如此,国内也是一样。
就拿《科幻世界》这本杂志来说。论坛上的很多网友都说《科幻世界》不如以前好看了,许多小说刚看一个开头感觉没什么意思就看不下去了,扔在一旁看别的(文章或杂志)去了。
从这里明显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吸引读者回来看科幻,而且心甘情愿地看下去。
有些比较有名的科幻作品也是开始很无聊,而在中间或者偏后的地方就马上给读者带来了惊喜。这样的作品读者能硬着头皮看下去,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因为读者知道这个作家很有名气,很不错,也就十分信赖他的作品,也就耐着性子读下去了,果不其然,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没有令读者失望。就算后面写的也不太好,读者也认为勉强说得过去。
但如果你是刚入道的菜鸟写手,你的小说如果不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的话,恐怕你的小说就会无人问津,无疑你的科幻道路将会无比艰辛啊!
那么,该怎么办呢?
笔者的办法是想悬疑文学“取经”。巧妙构思,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一点点开展,不断地释放新的悬念,牵着读者的鼻子走,直到小说的结尾。
这样说起来比较轻松,其实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他要求作者有很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释放适当数量的信息,巧妙地设置悬念,不能让大多数读者(排除少数相当睿智的读者)在作者揭开悬念之前就想猜到了结果。
在此之前,已经有人为我们探过这条路了,并已经用上百部作品和千万的读者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这个人就是香港著名科幻大师倪匡先生,他的《卫斯理系列》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卫斯理系列》里,主人公卫斯理经常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些甚至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或超自然现象,于是他好奇地追寻事情的真相,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问题又找上门来,往往是这样,得到更多的线索反而带来更多的迷团,就这样一步步吸引读者读下去,到最后得到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很“科幻”的结局。
这样的例子在大陆也是有的,上海青年作家那多的《那多灵异手记系列》就是代表(虽然很多人不认为那是科幻,充
其量只能算是具有科幻元素的悬疑小说罢了)。
他在《那多灵异手记写作手记之二·幽灵旗的真相》(原载于《萌芽》2005年第7期)中谈到的悬念的设置。
我需要有一个大悬念始终从开始贯穿到结尾,如果实在不能做到,就要贯穿半本书,然后再换一个贯穿下半部书的悬念。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悬念,就像组合拳,力图让读者喘不过气,欲罢不能。
通过以上两个系列作品的成功(作品想象力丰富,可读性强,作者粉丝众多)我们可以看出,将科幻和悬疑相集合是很有出路的,一些悬疑作家也在尝试把科幻的东西融入其中(蔡骏的《旋转门》就是例子),这也是时下很流行的!
再举个例子。
目前刚刚结束的“首届和慧杯科幻小说征文大赛”的一等奖作品《牛顿的新
装》就绝对是一部一旦你拿得起就放不下的科幻小说。作者不但用推理和悬疑小说的笔法,糅合历史、数学因素,创造了一个与“牛顿世界”截然不同的计算空间——莱布尼兹世界,还将东方的《周易》、楼兰古国、康熙皇帝,与西方的二进制、微积分、莱布尼茨的秘传哲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令人兴味盎然的是,作为贯穿全文线索的一枚17世纪古银币,竟然真实存在!(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吧。由于笔者年纪尚轻,阅历尚浅,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只是简单谈谈,为科幻的起死回生献一点绵薄之力。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出,必将改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