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那多灵异书评百年诅咒 |
水·油·假人:评那多《百年诅咒》
作者:吴强
作者:吴强
上
初看上去,这部小说就是作者读了《达芬奇密码》的一部习作:
同样是扑朔迷离的故事,同样将历史、传说、文学等融于一炉,同样有神秘人物的操控,同样能抓住人的阅读兴趣,跟着作者一起来抽丝剥茧,同样能在小说最后有出人意表的结局和解释。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和《达芬奇密码》的相像性,而最不成功的则是和《达》的不同之处。
这种不同,表现在作者对于整个故事逻辑把握的不够清晰,表现在故事中出场人物的随意性,表现在作者在整个故事中故作惊人和神秘的娇柔做作与捉襟见肘,表现在驾驭整个长篇时才气有余而功力不足,而最致命的,则是表现在故事的两条主线,如同水和油一般难以交融,两者相互疏离,如同一根没有炸好的油条,虽然两股捏在那里,但怎么看都是松松垮垮,没有必然性。
我理解的两条主线是指:一、由于男朋友费克群与同性恋人结婚,女演员夏绮文因爱生妒,设计杀害费;费的同性男友因此暴亡,其子刑警队长冯宇为父报仇,设计使夏绮文自杀;二、围绕茨威格小说的手稿,凡是想要排练此剧的人,都会莫名其妙受到诅咒,并以各种原因死亡。
第一条主线,其实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费克群因为视频性爱哮喘发作死亡,由此环环相扣,一直到发现夏绮文才是幕后凶手。然而,作者可能觉得光这样的故事还只不过是一个结构精巧的爱情推理故事,还不够有深度。因此,第二条主线被贯穿到第一条主线上,那就是围绕剧本而显现的诅咒。在这根主线上,作者不惜借重亚历山大、达利、弗洛伊德、以及最主要的,茨威格等历史人物,将其弄来压阵。但结果却是声势浩大,成效寥寥。我们看不出这些人物出现的必要性,看不出这个诅咒究竟体现在哪里,甚至作者本人也不想把这个诅咒逻辑理清楚,在小说最后让费克群的侄子费城也离奇坠河。可是,难道这是因为诅咒么?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作者干脆就抡上一斧子神秘色彩,让读者云里雾里的时候完成自我小说逻辑的救赎。
为了完成这个救赎,作者又引入了一条副线:有着1/8犹太血统的心理学硕士韩裳,去霍山路的犹太教堂发掘祖父留下的东西(这个情节与《达芬奇密码》中的更是惊人相似)。可是,和两条主线的油水疏离一样,我们发现韩裳的出现也没有任何必然性,如果将韩裳的戏份全部削去,除了失去一些长篇小说的文字之外,不会有任何损失。
同样没有必然性,但是比韩裳更不重要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受冯宇委托调查夏绮文的“私家侦探”阿古(又是一个《达芬奇密码》人物!),看不出来冯宇为什么要花钱借助他,因为冯宇自己完全能做到所有他做的事情,包括偷入夏宅等;比如,小区那个患感冒的保安,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他在小区中巡逻等情节,最后只是为了让阿古把他迷倒后窃去小区监控录像,我们不明白作者前面为什么要那么用力的刻画;再比如,冯宇的法医助手何夕、费城的朋友训哥,等等。
倒不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是说,即便是次要人物,也有其出场的必然性,也应该是有血有肉,有他们自己生活的。之所以成为次要人物,只不过是在这出戏中,聚焦的灯光只是从侧面打上他们而已。他们一定是作为生活的必然的一部分存在,而不应当是作者随意揉捏的、随意分派任务的角色,如果作者“聪明”到为每一个人物和场景,分派上一个自己心目中定下的作用,这样的小说是无法“立”起来的;这样的人物也都是假人。
而“假人”背后所隐藏的,就是那个巴不得自己冲出来,摇着读者的肩膀问“你有没有懂我的意思?”“你有没有被我创造的气氛感染?”的作者。
这样的作者,无疑是失败的。
下
《达芬秘密码》的成功,有其深刻的历史人文和宗教背景,耶稣之谜始终是西方主流世界的一道精神要害。因此,作者可以凭借其深厚的知识功底,创作出一个真伪难辨、蛊惑(用其正面意思)的世界来;而读者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被感染,甚至说服,以至于某些反对的团体要站出来向其宣战。现实世界的喧嚣背后,是作者成功的微笑。
《百年诅咒》则不同。它本身是一个东方背景的故事,却非要去扯来一个毫不相干的德国人的手稿作铺垫。这个刻意的架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所幸,作者的笔力还是能够大大弥补主题的先天不足。)这种苍白无力,没有因为那些历史名人的介入,没有因为犹太人的苦难等而被掩盖,相反,却被照得更加鲜明。
再比如那个幕后指使的刑警队长冯宇,也完全是利用读者的一种阅读假设(我们的警察不太可能有类似的行为)来创造悬疑。这样的悬疑,和东方背景、西方主体一样,跟我们的世界格格不入,让人在阅读之后产生上当之感。
《百年诅咒》的作者舍己之长,就人之短。其实,如果单单把力气用在情杀连环上加以开掘,从中透露出人性的复杂,恐怕就是一篇成功的小说。很遗憾,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部处处透露着别人痕迹的作品。
就像某歌星创作的《月亮代表谁的心》,某人演唱的茉莉花——不管增加了多少其他旋律和歌词,最好听的,还能听的只是原歌的那一两句旋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