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 ,就注定了一生的思念

(2006-12-06 12:55:16)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岁暮乡心切”,那是上大学以来第二次踏上返乡的火车,已经是下雪的十二月份了,陪我同行的两位同学家也都在吉林市。虽说在长春念书,离吉林不算远,坐火车最慢也不过两个钟头,而且姑姑家就在长春,可我还是总想回吉林看看已为我操劳了尽二十年含辛茹苦的父母。

也许这就是小时候读唐诗读到的思乡情结吧!只是当时还小,又留在父母身边,所以体会得不深。直到现在我才懂得什么叫“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乐府诗集·古歌》)

刘墉先生曾说:“哪里有爱,哪里有牵挂,放不下,才是家!”

的确,只有真正走出家门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牵挂、什么叫放不下,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家。你牵挂的,放不下的是父母啊!在我心中,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有了这个家。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个家也就形同虚设,我也便成了无家可归的浪人。

 

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孩子,她父亲和我父亲是同事,她和我又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一有空回家探望父母,我就和她结伴同行。

其实,我那第二次返乡她也回了,只不过是她和她母亲一同回的,在这之前,她外婆病得很重,她母亲先到长春探望她外婆,然后才和她一同回的吉林。

在火车上,我看到她偎依在母亲身旁,一边翻看着杂志,听着MP3,嘴里不停咀嚼着食物;还一边和母亲有说有笑,甚是开心。看来,她和母亲在一起的确很快乐,她真是很想念她的母亲。

但愿,她能永远都沉浸在这种亲情的欢乐之中。我想这是她上大学以来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了。

我俩也曾多次谈到家,她常吵着要回家。我就这样对她说:“你才离家多远,就老想往家跑。那家在云南的同学想家,想回家怎么办?总不能生出双翅膀飞回去吧!”这下把她逗乐了:“不管离多远,我就是想家,想我爸妈。”

“那你不如请个十天半月的探亲假。”我又逗她。

“学校同意我一定请!”她一脸的坚定。

记得第一次回家,我背了一书包的书,到临返校的那一天才发现:原来一本也没有看。这回家两天,光顾着和爸妈亲热了,竟忘了看书了。看来,还真得请个十天半月的探亲假才好。

 

真奇怪!我们对父母对家的思念这棵小苗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成为一棵能遮蔽一切的参天巨木。在这棵巨木下的我们除了家和家中的父母之外,什么也看不到。

父母思念儿女,,儿女思念父母,这思念化作一条温柔的曲线,穿过漫漫长夜,温暖了两地的心灵。

这思念才是这个家最坚实的基础。

有了这思念,家的影象就不会褪色,父母的容颜便依旧清晰。

有了这思念,儿女便始终都有一个信念:我要见到我的父母,我要回家。

 

《楚辞》中有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说得没错,浪迹天涯的游子游得再远,游得再累,也终将归来。即使不幸殒命异乡,也会在生前托人告诉他在自己死后帮忙把骨灰送回乡里下葬。

这又使我记起当初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东坡曾三次离家,两次回乡(一次是送母亲的灵柩安葬,一次是送父亲和妻子王氏的灵柩安葬),最后客死常州,没有死在生养自己的土地(四川眉山县)上,的确可悲可叹!

读罢东坡传,我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情绪,挥笔疾书了一首七律——《怀乡有感》。

 

近读东坡传,感其身世,亦反观乎己,乃作。

 

庭前梧桐父手植,

欲引凤凰攀高枝。

方见足下仕途路,

又忆窗前读书时。

年幼不知回家早,

岁晚方悔思乡迟。

不愿埋骨异邦土,

惟求长枕故乡石。

 

当时我把写好的诗拿给姑姑看,姑姑看完后略皱皱眉头,说:“这似乎不应该是你这个年纪所发出的感慨!”

“是吗?我觉得这事是人早晚都要经历,避无可避!”我苦笑道。

我们很高兴看到,在那一盏盏照人心动的渔火中,那一行行令人心碎的清泪里是憔悴的游子的身影。他正划着一叶扁舟在慢慢靠岸。我们说上一句:真好!他终于回家了!

是啊!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休息,那一定是母亲的怀抱;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港湾可以停靠,那一定就是我们的家了!

家,就注定了一生的思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牛皮糖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