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的委屈:凭什么我的待遇还不如一个丫鬟?
(2018-04-12 09:32:56)赵姨娘虽然倒三不着两,但和女儿探春的公开冲突,也只一次,她也知道女儿是主子是玫瑰花,得了老太太和太太的器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和她不一样,她所依仗的不过是生恩。但这个生恩,在当时,却份量太低了。
为了兄弟后事的补助费,她终于爆发。
听说袭人还得了四十两银子,袭人的身份还是丫鬟,名公正道还不是姨娘,她呢,熬了一辈子,有儿有女,可是不如一个丫鬟。
赵姨娘看问题比较直接,比较表面化,这和她的身份和教养有关,一个丫鬟出身的姨娘,不读书不知规矩,一直是被压制的,你让她有眼光,懂规矩有些难,最直接的是利益驱动。
她看见了二十两银子和四十两银子的区别,她想为娘家争取,也是为了娘家日子宽松些。
她到了议事厅,也是有眼色的,只有李纨和探春在,李纨是省事的,也厚道,如果宝钗或者平儿在,她不敢说,她怕凤姐,也多少忌讳宝钗。
她的道理很简单,你当家作主了,也不替自己的亲戚争一争,这是人之常情呀,不能不如袭人呀,多没面子。
探春却恼了,她最忌讳庶出,马上拿身份说事,点出王夫人的兄弟才是她的舅舅,赵姨娘的亲戚,是奴才,与她无关,这一点是赵姨娘的硬伤,她驳不得,只能继续拿亲情说事,说女儿不替她想,不替她出头。探春只说说规矩,讲讲账本,一个说理,一个谈情,一个是规矩,一个是面子。
各有各理,各有各委屈,探春哭泣,赵姨娘感伤,都是真的伤了心,都和面子有关。
探春明白,她是代管,一切都在太太的掌握之下,规矩必须遵守,赵姨娘想的是,好容易你长大了,做主了,也不为母亲争一争,这是什么孩子。
李纨到是明白,说了真话,姑娘有心拉扯,探春忙说,大嫂子糊涂了,探春是被母亲给气得无语。她不能承认,她照看赵家。
赵姨娘伤感也是真的,她以为她的孩子,为她出头,没想到,人家一句规矩为大,不理会她了。她的委屈如何诉呀!
赵姨娘不懂探春的大志向,忽略了贾府的嫡庶之争,不介意王夫人的态度,可是探春明白,她必须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