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族四美
(2016-03-09 14:32:31)两位辅政公主,都是背景了。出场的是般弱和四姐两个弟子。
玲珑公主在滑族深陷困境的时候(从地势看它夹在梁和大渝之间,与大梁联合,必然是大渝的威胁),与箫选联合,助箫选上位,协议中自然是有条件的,然而箫选上位后背信弃义(长苏说是滑族王室人心不定,降而复叛,可能是个官方解释)灭了滑族。
玲珑公主死。遗一子誉王。皇上虽然利用了玲珑公主,但并没有处理了誉王,他眼中的滑族已经被灭,不具备对他的威胁了,自己的儿子还是留下吧。那时节,皇上已经有了祈王和景宣等皇子,留下誉王,但还是有心结的,太子位是不会给他的。
玲珑公主收了几个徒弟,弄了个红袖招(情报组织),应该说没什么太出众的人才,才让般弱为主。
璇玑公主进了掖幽庭,也算是有心机了,利用了寒夫人,获得了自由,勾引了夏江,成了滑族复仇组织中的骨干份子。寒夫人带子出走,夏江更是死心踏地为情人之志奔忙。
璇玑公主的成就是借夏江之手构陷了祈王案和赤焰案,借 皇上的手杀了大梁最优秀的未来储君,和剿灭滑族的赤焰军。滑族不费一兵一足,就让大梁折了最勇猛的部队赤焰军。
之后璇玑公主死。这姐妹俩寿数都不长,玲珑是被箫选所杀,璇玑死因不明,也许是看祈王和赤焰军灭了,高兴而死。
玲珑公主的那两位比较出名的弟子是般弱和四姐。
般弱被师傅洗脑成功,纵然不能复国,也要挑起大梁内乱,让大梁亡国。当然军队没了,他们能用的手段不过是借刀杀人了。最好的刀自然是大梁皇室了。
璇玑第一次的借刀大获成功。
可惜般弱夏江的第二次借刀没有成功。
第二次是煽动誉王谋反,再来一次同室操戈,削弱大梁的国力。然而玲珑公主的第二个弟子四姐却临阵倒戈了,放了童路前去报信,让靖王系提前知道消息,有了准备。
这说明经过三十多年,滑族内部已经没有那么齐心了,各有各的想法。人心不可强,般弱本就不该把隐居的四姐弄出来实施什么美人计。虽然抓了一个童路,可也泄露了誉王谋反重要的消息。
提前得了消息的靖王系,有了防备,赢了誉王。战争结束的快,大梁的军力没受什么大的损失。
唯一的代价是誉王死在天牢中,这个有着滑族血统的皇子,不能再发挥内战的作用了。
般弱被长苏交给了衙门,单凭她参与誉王谋反这一条,不死也没机会出狱了。
长苏根据寒夫人提供的滑族潜伏名录,清除了诸多滑族暗线,这一次手段比较温和,手上没有人命的都放了。静妃娘娘让她们出宫,好好过日子去吧。
经此清理,滑族的遗留势力大多铲除。偶然有遗漏,也没那么大力量兴风作浪了。
一线之隔
九安山与誉王的一战,景琰和长苏配合默契,长苏拔剑的那个动作,让景琰惊讶,太过亲切的感觉,让他对眼前人有了另一种感觉。一种久违的熟悉,让他在长苏身上看到了另一个人。一个他一直想念的人。
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怀疑长苏。尤其是母亲对苏先生的态度,虽然静妃说是故人之子,但景琰半信半疑。那时他几乎已经断定长苏就是林殊。
只是他没听说过火寒毒,不知道有一种毒让人变了模样,体质严重虚弱。就是这个盲点,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母亲的解说之间犹豫,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感觉。他不是霓凰,他不是一个相信直觉的人。太过耿直太过简单,让他一次次错失了那一闪而过的感觉。也许对于霓来说,林殊变了模样也是林殊,但是对于景琰来说,他不太相信人可以完全变了模样变了个性。长苏成功的洗去了属于林殊的外在个性。
只是当苏先生对那个戚猛抓获的毛人那般关注的时候,也引发了他的疑心。
他暗示战英前去了解情况,战英说苏先生让毛人喝他的血,景琰太过震惊。他一直以为苏先生凡事只讲利益,现在他感到了苏先生的另一面,重人走过了重已。
那个毛人,一定是和苏先生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一定是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事件。
苏先生半夜发病,飞流来寻景琰,请来了静妃治疗。苏先生梦语中那一句景琰别怕。令人感动,景琰也一样的震动吧。
他和林殊之间,其实只隔了一层薄薄的纸,只是他一直没有勇气捅破。
他几乎认为他是,又认为自己思人成疯了。他不敢相信,所以就不去相信了。在这件事情上,景琰想的太过复杂,反而不如霓凰,就凭直觉判断。
有时候直觉是很强大的,不必非要逻辑分明,直觉是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