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王是用来作证人的
(2016-02-19 14:37:24)
纪王是用来作证人的
长苏做事用人,是用到了妙处。
如果说皇上最相信谁,那一定是纪王。
纪王伪装的极好,吃吃喝喝,听听曲看看舞,风雅消遥。不参与任何党争,偶然进进宫,陪皇兄聊聊天,说说美食。人也通达,也会哄皇上高兴。
头发越来越白年纪越来越大的皇上,到了这个年纪,也愿意表现一下兄友弟恭的戏码。唯有纪王乐得成全,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野心的皇亲,当然让人放心。
而长苏应该深知这位舅父,纪王决不似表面那样凡事不管凡人不理。那个庭生就是他给营救的。当年受祈王案牵连那么多人,多少人躲开了,他却营救这个孩子,用的理由就是都是一家人。在他眼中,祈王被定了什么罪,都是他的侄子。
长苏让纪王做了两次证人。
一次是在杨柳心,何文新事件,就专选了纪王在场的机会。为的就是日后,誉王不好直接庇护何尚书。
第二次纪王充当了扳倒夏江替靖王正名的重担。
营救卫峥是一个大计划,不光要营救成功,还要收场,给皇上一个理由,如果卫峥不是靖王营救,那么是谁在其中担当了角色。反戈一击,推给夏江才合理,是夏江构陷靖王,原因是他参与了党争,站在了誉王的队伍里,这才能把景琰完全洗脱出来,也能让夏江自食苦果,他想用卫峥给靖王挖坑,就让他自己跳进去吧。
让豫津这个纪王的音乐朋友,却请纪王看望宫羽,然后恰巧遇夏冬和卫峥在一起,坐实了夏江让徒弟转移卫峥嫁祸靖王的事实。
纪王眼见为实,把看到的说了出来,他不过是说句实话,并没有虚构故事。安排故事的另有其人,他只需要讲出看见了什么就好。
果然纪王进宫对皇上说了所见,皇上这才恍然大悟,加之夏冬的一番言词,让皇上深恶了夏江,相信了靖王。这才达到了长苏的目的。
长苏是太了解这位心存善意的舅父了,所以才会时不时的让他客串一下证人的角色。
乌金丸
虽然营救卫峥靖王的姿态最高,诚意最深,但是策划执行出力的都是长苏领导的江左盟。靖王的任务只是在金殿上展现了一下他超卓的口才,令夏江和誉王都惊叹,原来靖王口才如此之好。
皇上还是给了靖王面子,靖王府的人在要告知靖王之后才去配合夏首尊的调查。而长苏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不是皇子,只是一个草民。
没有长苏参与营救卫峥的任何证据,他一样被带进了悬镜司。夏江的这一步,本在长苏的意料之中,他也愿意牵制一下夏江,好让计划进一步执行。卫峥被救,只是双方斗争的第一步。
夏江本想在长苏身上找到靖王的缺口,但闻名不如见面,见了霁月清风的梅宗主,他就知道斗不过人家,唯一的利器是悬镜司的毒药乌金丸了。他耐心的对长苏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长苏的生死在他手中。以性命相逼,是最直接干脆的。
我们一直在猜测,长苏吃没吃那颗药,会不会被长苏调换了。
第一:长苏是知道历代悬镜司都有此毒药,他既然准备进此地,自然会做防范,夏江的狗急跳墙,自然会拿出毒药,那么长苏事先会做破解之法的。
第二:大业未成,长苏并不想出师未捷身先死。说实话,他要是死了,真不敢保证水牛能独立完成夺嫡工作。
第三:夏江第一次逼他吃药的时候,他是巧语把药拿到了手中,到最后夏江把药灌进他口中,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药脱离了夏江的掌控。二人又聊了半天话,甚至长苏还故意提及祈王激怒了夏江,逼得夏江情绪冲动,自己去灌药了。这其间,长苏自己可以换药,他把药放在石桌上,飞流或者甄平都能完成这项工作。夏首尊从石桌上拿起的药,是不是他瓶中那一颗。真的有了想像的空间。
长苏一直拿捏着毒药,与夏江提及旧事,提及祈王和赤焰军,激怒夏江,证明长苏是情绪控制的高手。他和夏江接触不多,却成功的引导了夏的情绪。夏江虽然在构陷案上大获成功,但也一样是他的弱点。旧案若翻,他也是没有容身之地。
而且这段话恰巧让夏冬听见了。
夏冬一直不明白悬镜司的首尊,为什么要折腾一个构陷案,和皇长子赤焰军斗争。长苏给了一个理由,贤明的祈王曾上书裁撤悬镜司,动了夏的大蛋糕。悬镜司是夏江的天下,有了这个部门他才能帮助情人折腾大梁,所以悬镜司是夏江的地盘。
综合般弱与四姐的对话,当年的旧案由滑族璇玑公主的影子,是替滑族报仇。四姐说大梁死了一个皇长子和七万赤焰军,这个仇也算报了。
夏冬亲见师傅给犯人喂毒药,师傅曾经的光辉形象彻底破灭了。这为夏冬在皇上面前配合纪王指证夏江构陷靖王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夏冬毕竟是夏江的徒弟,让徒弟背叛师傅是有心理压力的。亡夫的死,今日的所见,让夏冬对师傅不再有幻想。
所以乌金丸的另一个用途,就是打破夏冬的幻想。让她看清夏江的真实面目。
后来江左盟的解说是火寒毒融化了乌金丸的毒效。这个理由,也许是为了给靖王一个说法。总不好说是长苏换了药吧。靖王这个人太过耿直,有时候对于策略不太懂得。
当然靖王对于身在悬镜司的谋士也有担忧。林殊的副将营救出来,那是江左盟的功劳。现在他放心了卫峥,而策划者还在牢里,他自然难以安心。他全身而退,却把苏先生折了进去。所以长苏在悬镜司从容入眠的时候,靖王宽袍大袖的在府里走来走去。
他此时应该明白长苏当时在会议上那最后的欲言又止是为了什么,那时候,长苏已经知道夏江的策略,失败后,必然拿他这个草民出气,他完全是夏江落败的出气筒。
夏江不肯吃亏,就算失了卫峥,也要找点心理平衡,他要梅长苏的命,给靖王一点亏吃。
当然夏江胜券在握的乌金丸并没有让他达到目标。长苏总是会给他一些意外。
闺蜜与爱人
青丘狐传说中的阿绣系列,给人最深的感叹是闺蜜遇了爱人,是会伤人伤心的。
阿绣和花月也算是一见如故,彼此相救,打造了友谊的基础。互诉心事,分享秘密,二人都是珍惜这一段友情的。这段友情于她们的生命都有了温暖。
如果没有子固,友情地久天长,多好。
花月一直就知道阿绣和子固的爱情,她开始不懂,后来懂了,她帮失去阿绣的子固,是被深情所感,还是因为内疚欺骗了人,还是情根已种,她也许分不清,她的感觉的不自知时已经爱了。而阿绣的爱,一直非常清醒。
阿绣孝顺的时候,放开子固和父亲回乡,她深情的时常,责怪花月欺骗她。她身上的所有的矛盾,都有着人世的无奈和执著。
而花月的顾忌少些,轻灵任性,可是遇了友情和爱情,也是纠结。
花月愿意成全,可惜最后那一对友情人还是没有成了眷属。
闺蜜还是不要见爱人了,各自在各自的天空里,多好。女人大多重爱情轻友情,可是友情也是深情呀。一生能得也是幸福。有时候,友情比爱情靠的住。
夏江的自负
一个人有时候不能太顺,没跌过跟头的人,往往都是自负的。所以遇见重量级的对手,就会一跌不起了。
卫峥事件,本来是夏江挑起的,是专对靖王量身打造的订制级大坑。
靖王如果不得志,决定不了夏江的命运,他也不乐意去找靖王的麻烦。自祈王事件后,十几年了,被放逐的靖王自然对夏江有仇恨,但是也只能按法制相安无事。
十几年前夏江不出手则罢,一出手就拉下了贤明天下本来有可能入主东宫的祈王和赤焰军,那个成功的案例,让夏江想起来就得意。他是策划和执行人,而真正的下旨人是皇上。他让皇上解决了自己的儿子和朋友,还有这个比坑箫选得意的吗。
只是太子和誉王太不能干,得了太子之位得了七珠亲王,如此风光的二位,在后宫有皇后和越妃,居然能让靖王这匹黑马跑了出来。
太子废了。誉王位弱,靖王成了和他 平起平坐的七珠亲王。发展下去,东宫就是靖王的了。
夏江沉不住气了,余下的皇子中谁坐江山都行,就是不能让靖王成势。靖王是祈王教养长大的,长兄于他的意义特别,林殊是他的生死之交,这两个人成了靖王的魂与魄,如果靖王上位,一定会清查旧案,那么真相大白的时候,夏江自然不能独活。
夏江从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永远要先发制人,抢战先机方可。这一次他又想故计重施,借箫选的手,达成所愿。
上一次他选的帮手是候爷谢玉,这一次是七珠亲王。帮手的级别上升了,但若论智商谢玉高过誉王。而且谢玉在当时身上没有誉王那么多的问题点。
与誉王一拍即合,共同的对手成全了他们的暂时联盟。
夏江的布局表面上没有漏洞,他算准了靖王的情义,离间了靖王与谋士的信任度。但是他没有像长苏一样进行多方推演,也没有考虑过对方如何应战。
这个时候,就要说实战了,夏江和誉王都没有带兵打仗的实战经验。长苏说营救卫峥和打仗没什么分别。若说排兵布阵,那是长苏的强项呀。
把营救一个人当作一场战争来打,长苏自然稳操胜券。
夏江的布局很简单,诱敌深入,故意在悬镜司的防范上露一个破绽,让对方冲进去,在地牢装好炸药,一举战之。
他和言候讲时,最初还是自以为是得意洋洋。
随着江左盟的人冲进悬镜司又冲出来,没有进地牢,他就慌了。露了第一个真正的麻脚,直接跑去大理寺看卫峥是不是被人营救走了。如果他能沉得住气,返回悬镜司,以静制动,那么长苏也发现不了真正的关押点。所以是夏江自己一遇见变故,就失了冷静,没了分寸。在大理寺,武功不如人,输了仗。
然后这才跑去宫里在皇上面前告状,明明是自己无能,堂堂一个悬镜司竟然关不住一个卫峥,丢人至此,还好意思在皇上面前哭闹。
我觉得就算夏江这次过了关,对于他的能力,皇上心里也会打了折扣,连一个犯人关不住,还有资格坐悬镜司首尊的位子吗。
在皇上面前本意是构陷靖王营救卫峥,可是毫无实据,只是猜测,其实效果就大了折扣。
只好求其次,要求审问梅长苏,他想的是通过梅的口供打击靖王。最后发现梅太厉害,于是改为毒死长苏,让靖王折一个谋士,算是找点利息。其时这时候,已经不是他最初的目的了。他对靖王的设计已经完全失败。
夏江的失败缘于,他其实并没有正确的估量长苏的水平。他设想的是离间计成功,靖王与长苏合作破裂。长苏不参与靖王的营救计划。就没有一个补充方案,如果离间计失败,长苏依然参与营救计划。他的计划就弱了。
终是太自负了,在他心上一个江湖帮派,如何能是悬镜司的对手。
一个宗主,如何是他夏首尊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