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义
(2016-01-31 11:01:22)有一种情义
有一种友情:景琰别怕;你放心。
一部剧中主线是昭雪夺嫡。副线两条,殊凰恋荡气回肠。友情线情义千秋。
主线穿插副线,互为补充,增加了可视性冲突性,让人深陷其中。
林殊经过十二年的筹备,江左盟在江湖上极负盛名,要人有人,有物有物,算是进入了一个强盛时期。成为少帅,是源于他的自身能力,当然离不开他有一个作元帅的父亲,应该说林殊的身上有着自身的强大,也离不开林家的背景。而宗主这个身份,却是人家创业成功,靠了自己一点点挣来的。他不能进入官场,只好进入江湖,绕了一个圈子,在琅琊阁的包装下以麒麟才子的名头,引太子和誉王注意,得了箫选一个客卿的身份,在朝堂上有了一个位子。
他是有备而来,他明白要昭雪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扶持景琰夺嫡,是先夺嫡还是先昭雪,其实最初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只是此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皇子的支持,是不可能昭雪成功的。而景琰也有昭雪的意愿,这是大目标一致。他是皇子中唯一一个和林殊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愿意为了故人而夺嫡的。
兰园案和何文新案那一节,是之前就安排好的,他的帮中,各个阶层的人都有,那些旧案旧时恩怨里,与六部人中各有牵连,这些案的引发,改变旧有的格局,安插新的人选入部。
林殊是骄傲的长苏是强大的,二者的合体,自然是成竹在心。对于复杂的局面,他心中有数。能困惑他的还是旧人旧事。
进京之前,只联系了蒙统领,蒙原是赤焰军旧人,算是漏网之鱼,而今地位特殊是禁军统领,是站在梁帝身边的人。梅长苏太需要一个皇上左右的人。他的江左盟的信息通道在宫外自然畅通,但宫中就有些单薄了。他不想联系静妃,在深宫里,还有两个亲人,一个是太皇太后,另一个是他称作静姨的人,他不想打扰她们。所以联络蒙挚是最合适的办法了。
其余的旧人,他没想联络。
对于林殊来说,少年青年时代中最重要的朋友就是霓凰和景琰。
一份爱情一份友情,是他十二年荒凉生涯中的温暖吧。
对于霓凰他是关注的,曾派卫峥前去相助,这说明十几年间,他是一直注意青梅的。此时恰逢霓凰进京招亲,二人相遇。如果她不来,他是不会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只是遇见了,难免情不自禁,在太皇太后面前相握的手。那簪花的手指,那忍不住的关怀。遇上敏慧的青梅,感觉出了他不同寻常,认出了他的身份。与霓凰相遇是一个意外,却是他愿意接受的意外。而且霓凰并不参与夺嫡,身份并不敏感,不在长苏的项目运营中。
而且作为夺嫡中心人物的靖王,是一步错不得的,而且景琰的重情,于朋友是可贵,可是对于夺嫡大业会成为阻力,什么时候感情用事,都会被人利用。宁愿被靖王误会,被他轻视,也要保全他的安危,成全他的夺嫡成功。
而景琰在朋友十几年没有信息,都认为林殊已死的情况下,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最后也是为了替祈王和林氏洗雪污名,才走上了他并不擅长的夺嫡之路,彼此之间的那一份情义,虽不相遇,却互为成全。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景琰将来回想时,不会后悔对长苏的冷落,那么就是两次在金殿上他挡在了长苏前面。第一次他倒掉了那杯毒酒,第二次挡住了箫选刺向长苏的剑。朋友有危险的时候,他都冲了过去,只有他在,他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他的朋友。哪怕这个人是他的父亲,他的君主。
如果说这一生有什么遗憾,就是十二年前,他去了东海,他的朋友一个人深陷在梅岭,林殊最惨痛的时刻,他没有在他身边。
那一颗明珠,一直在他的手中,终于能送了出去,他多么愿意时光倒流,还是他出征前,他们在阳光下轻松的谈笑。他回来时,他还在他眼前,可以纵马驰骋,可以谈天说地。他身边还是那朵向阳花,明朗热烈,真挚坦然。
本想着昭雪后,青山流水远走,被人认了出来,一切都改了。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
棋子的悲剧
看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誉王可笑 ,第二遍的时候,真的感觉他可悲。
他亲上的琅琊阁求来了锦囊,得麒麟才子可得天下,如获到宝,哪里想到,那是琅琊阁为梅长苏的包装,就是为了让他和太子上钩。
太子也心动了,可是一看梅长苏不好管理,直接放弃,改为诛杀。
只有誉王,一求不得二求,一定要求上来。虽说是演戏吧,演足了求贤若渴的剧本,可是他的真的信服甚至说是崇拜这位才子。不管对方什么姿态什么表情,送什么礼人家退回来,直至般弱送给飞流的玩具,对方收下,他欢喜若狂。一场戏演到这一步,也能获奖了。
誉王忽略了一个事实,靖王也是皇子,他也是有竞争资格的。纪王都直言,没有皇子不想皇位的。靖王也是皇子,自然在某种机缘下,会参与竞争的。没机会和没想,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是时机问题,一个是立项问题。
誉王走秀的水平极高,而且热衷于表演,这点太子要好好学习一下,不能动不动就搞暗杀。太子和靖王都不长于走秀,只有这一位皇子一枝独秀的表演了。
誉王一直把招纳麒麟才子做为头等大事,而且一有机会就要展示其成果。告知天下,他是如何的贤明,如何的重用人才。在宣传上,誉王做足了势。
其实誉王的套路,皇上心知肚明。誉王最大悲剧在于,他一直在努力的表演,却不知道,皇上只把他当作棋子,根本不给他上位的机会。因为他的母亲,他是棋子的孩子,成了另一个棋子。有父如此,他和祈王一样,只是子不知父,父却知子。
一直看着誉王卖力的表演,一直在上窜上跳,一直在奔向东宫的路上,只能永远在路上,哪怕七珠亲王,也是在路上。箫选是在暗自得意吗。他给太子找的陪练,太过入戏,太过尽职。只是太子辜负了这份苦心,皇上对扶植太子上位,还是有着充足的耐心并且给透了机会。只是太子只是忌恨,只是采用暗伤这种短拚快的手法,既不注重声誉,也不拉拢人才,白白的牺牲了陪练的技艺。
而到了长苏这里,誉王又成了靖王的陪练。打着让誉王拉拢靖王的旗子,其实是给靖王入室的机会。成功的审结了庆国公案,让皇上看见了靖王的能力和忠心,在皇上眼中,靖王闪亮出场了。他轻飘飘的提出了蔡荃,让其有了升职的机会。
而誉王还沉浸在收益的展望中。
每一次与太子的争斗,都是靖王得利,二虎相争,却没有此消彼长,连穆青都看清了的结果,誉王却只盯住了太子的损失,忽略了新出现的受益人。
在梁帝那里,誉王是制衡太子棋子,在梅长苏这个誉王自以为得来的谋士那里,他是扶持景琰的棋子。
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才满天下,这二人的联手打压下,誉王最后只好举兵谋反了。
这一次他又是棋子的命运,如果誉王认了两珠亲王的命运,安心的做个王爷,始终都是靖王的隐患,此人比太子能干有心机,不一定什么时候,找个机会跳出来生事。如果誉王不谋反,还在亲王位上,后来的金殿呈冤,哪有那么众口一词,上下齐心。也许誉王还会生风起浪。
现在他被夏江和般弱鼓动得要摆脱棋子的命运,兵发猎宫,一举而败,再没有翻身的机会,反而不会影响靖王的路。最后的行动,仍然是棋子的命运。
以靖王的个性,他做了皇上,只要誉王不造反,靖王还就得好好的供着这个皇兄。一个太子一个誉王,对于靖王来说,也是一根刺呀。誉王自己拔掉了这根刺,所以长苏说,没想到他会造反,但这样也好。长痛不如短痛,誉王的行动,反而解决了日后的麻烦。
看到誉王在天牢里为了保住王妃和未出世的孩子,宁可自杀,他的血书里,那份情义,是他在世间唯一的情义了,尽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