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中的悲剧—祈王
(2015-12-28 10:21:24)
他是皇长子,母亲又是荣宠一时的宸妃(十三年后,对于旧案,梁帝最先忆及的就是她,可知她是在他心上的),在大案未发之前,他是素有贤名的未来太子,只是未来,因为他死时的身份,不是太子是亲王。
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地明亮,把书本上的话当做了真话,他想要的清明世界,是他当时的理想 ,他愿意把理想变成现实。一直在想,当年的构陷的主谋是夏江和谢玉,这二人里,还有一个主一个次,那么这个主应该是夏江,是什么原因让夏江要构陷皇长子,夏江当时并没有要扶持的皇子,而且他一直并不主动介入党争,后来与靖王的敌对 ,完全是因为祈王旧案,怕靖王日后的报复。是因为祈王不满悬镜司存在,他认为这个部门的存在,并不阳光并不透明,也许诉王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一切都应该在阳光下晾晒,所以他才会认为不应该有这样一个部门的存在。所以他提出了裁撤。
一个已经存在的部门,按照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理,必然是皇上的需要了。而这个部门的主管,又是深得圣心的人物,那么动这个部门之后,这位主管的权利也就没了,除非你事先给他安排了一个他更需要的职务,否则所有的善后对于人家来说,都是不悦的。对方自然要反攻。而夏江是必须要保留这个职务的,因为他另有一重身份,就是璇玑公主的情人,他被公主成功的洗脑了,对大梁已经不忠,对夫人已经无情了。这个职务不只是夏江安身立命的基础,还是他实现璇玑公主大业的筹码。当这个职务由可能被祈王干掉的时候,老谋深算的夏江,自然不会坐以待撤。其实夏是明白的,梁帝不会撤,但是如果祈王成了太子,成了天子,这个部门就不会存在了。
如果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提议,夏江不会介意,而祈王的未来,太过耀眼,这也是为什么夏江深知靖王对他的仇恨,在靖王不具备夺嫡条件的十三年中,并没有暗算靖王,是因为那时的靖王不构成对他的威胁。而祈王成了夏江最大的危险的时候,夏江要出手了,他利用的是天家无父子的心理,成功的在梁帝的心中种了一根刺。
祈王的贤名天下,在某种可能下只要让皇上相信皇长子人望极高,民间赞誉极重,高过了高高在上的天子。父亲对于儿子的成就自然是高兴的骄傲的,可是皇上对于一个皇子的声望高过他,就是忌惮了。尤其是天子正当盛年。先是对祈王有了猜忌,从欣赏到不喜。
然后一步一步让皇上看到祈王的势力,比如他的舅舅军权在握,而这个舅舅对于祈王比对皇上更看重,比如对方的影响力极大。
这时候皇上会不安,会辗转,会矛盾。
再接下来,抓住几件林帅抗 命的事,按在祈王身上,表明这是二人联络的结果。
夏江的手法并不高明,只是一点一点弱化父子情份,一点点强化一个对帝王对皇权的绝对控制。只要种 下了心魔,就能发芽,就能长成他想要的大树。
只要皇上对祈王越来越忌惮,对林帅越来越不满,只要有了这样的基础。余下的事,就好办了。找人仿写书信,先对付林帅,然后用林帅的印章制造与祈王密谋的书信,这一切还要一个帮手,就是谢玉了。谢玉与祈王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他还是祈王的姑父,而谢玉也长于伪装,不会得罪祈王。他为的是权利 ,梅岭一案后,他成了一品柱国候,也许那个时候,他就看出了他在祈王那种阳光的人身上捞不到最大的利益,才会配合夏江行动。而这一切成功的基础,就是皇上对儿子没了父子情份,他眼中的祈王只是一个图谋他皇位的孽子。
而祈王最大的悲剧,他一直把皇上当作父亲,才有说什么说什么,他一直想成为他的骄傲,却没想到成了他的弃子。
他是他的长子,小时候,他一直是他的重心和焦点,他教他读书,给他起过名字,他一直以为,他是最宠爱的儿子,何时人心已变,他成了他的谋反之子。
祈王把皇家当作了普通人家,把皇上当作了父亲,最后的那一杯毒酒,让他叹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他们之间,不是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皇上的心魔,让他把最后的父子情份给淹没了。
他为废太子哭过,不解为何对方会那般的怨恨他。誉王自杀,他也落过泪(誉王是实打实的谋反了,落在了行动上)。可是没有为祈王掉过一滴泪,这一生他最对不起的儿子。
十几年后,就是金殿呈冤的时候,皇上都没有一丝对这个儿子的愧疚和痛心。即使他清楚的知道了夏江和谢玉的合谋,他都不后悔。如果时光重来,他还是会举起屠刀,当年他不求真相,十三年后,他还是不在意那个真相,一个事关他儿子清白与否的真相。
祈王若知,是如何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