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结局(五十四)
(2015-10-18 08:27:57)
标签:
文化 |
红楼结局(五十四)
宝玉的婚事,不可能永远不提,但提的时机应该是探春远嫁之前,订了探春也要订宝玉。那时已现危机,再拖下去,会影响宝玉的选择面。
如果贾府危机重重,已有中落的影子,那么门当户对是不考虑了,只能在亲戚中选的,钗玉才有可能成为候选人。这种情形之下,王夫人和元春倾向于宝钗,而贾母和贾政应该是考虑黛玉。两个候选人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娘家都无依靠了。单比二人资质,各有千秋,宝钗持家,宝玉重黛玉,应该说分数是持平。
二人应该是都成了候选,黛玉先喜后忧,身体情况更不如从前,这个时候,她应该是明白贾家的情形。而宝玉其实更需要宝钗这样稳重世故的人来相助。黛玉的清高,是宝玉眼中的优点,却是宝二奶奶人选的缺点。
而王夫人不可能公开反对贾母,元春的意见是有大的指向性,但不可能不顾贾母的意见。
王夫人会借助府中下人,对黛玉冷嘲热讽,希望黛玉自己退出。王夫人对黛玉一向不悦,对晴雯的态度就是影射黛玉,几句重话就足以令黛玉寒心。
而黛玉 最重宝玉,如果为了宝玉好,她会考虑放弃。毕竟黛玉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最可能的选择是黛玉主动放弃了,最爱有时是放手。黛玉与宝玉无缘,不是宝玉负了黛玉,而是命运负了黛玉,他们的无缘是大背景下的无缘,而不是谁拆散。
曹公心爱的女子,不会让她们出阁,比如晴雯,就是芙蓉花,未嫁先去。而黛玉是真的芙蓉,不可能真的出阁。曹公舍不得让黛玉跌进红尘中,那里没有大观园,那里没有世外桃源,而贾宝玉也给不了黛玉纯粹的精神至上的生活。
双玉是一类人,都是精神层面的人,对于现实的残酷都估计不够。宝钗是入世的,早已经知人心冷暖世态炎凉,八面玲珑对于宝钗已经是一种习惯。落入了红尘中,在现实的消磨中,双玉如果不妥协,自然难寻生存之地,如果妥协了,又不是双玉了。谁先妥协,谁就先惭愧了。无法面对另一方。
大观园时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全了双玉的桃花源,这是建立在二人年纪小,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宝玉作为王夫人仅存的独子,如何能不顾全母亲的心事,王夫人失了贾珠,能依靠本就是宝玉一人。而赵姨娘母子并非省事的,能见母亲被欺负而不理吗。宝玉其实是有责任的。贾政的苛求是有些望子成龙的意味,但在贾府的情形之下,也是正常的要求。我们看见双玉精神上高于众人的一面,却也明白没有贾府的物质做基础,这份精神也难以长久。
三驾马车管家时,探春等人想了许多省俭的法子。黛玉不是完全不知事,她还和宝玉议论过,贾府进的少出的多,长久难以为继,宝玉不以为然,说怎么也短不了他们的。黛玉无语。此话就此打住了。宝玉盲目的乐观,是没有打算,活一天算一天。短不了双主的是因为贾母另外的照看和补贴。单论月钱,二人皆不够花。他们花的都是贾母的钱。那二两月钱,在贾府里根本不够支持。看后来邢岫烟的日子,可知一二。
相比来说,黛玉比宝玉对现实更清醒更悲观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