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大职场(二百零一十九)

(2014-10-21 09:01:14)
标签:

育儿

红楼大职场(二百零一十九)

薛家一直住在贾府,进京的时候,是王家外任,这些年了,王家人早已经回来了吧,从书里看,王家与贾府常有往来,为何薛家不住回王家,而要在贾府。贾府自然没有撵亲戚的,毕竟薛家祖上也是有根基的,贾府是要体面的,自然不会慢待了薛府,而且薛家经济条件优裕,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只是住了贾家的房舍,贾府不缺房子。薛家在京中自有房舍,却乐得做一个客人,也是必有所求吧。

薛姨妈是没有中兴薛府的志向的,她求的是保持原样就好,一双儿女有个好归宿才是最重要。所以在贾府,自然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贾府这个环境自然好过薛家,平台比薛家大的多。所以宝钗才有管家的经历,这个经历很重要的,如果有机会进了大家族,管家理事是很重要的。

 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合家皆有寿仪,自不必说.饭后,探春换了礼服,各处行礼.黛玉笑向众人道:“我这一社开的又不巧了,偏忘了这两日是他的生日.虽不摆酒唱戏的,少不得都要陪他在老太太,太太跟前顽笑一日,如何能得闲空儿。”因此改至初五.(黛玉是实在,忘了探春的生日,也还直言。一年一个生日,探春的生日,王夫人自然不重视,幸而元春还打发了人送礼,可见元春还是重视三姑娘的。元春是见识过这个妹子的才华的,如此也算是给探春面子了。娘娘开了头,合家皆有寿仪了,这个生日也算风光了。元春器重探春,必然是有考虑的。贾家的情形,女孩子算了惜春,不算四个,元春入宫,只余三个,这其中最出众的就是探春了。感觉元春对探春的婚事必有所安排)

  这日众姊妹皆在房中侍早膳毕,便有贾政书信到了.宝玉请安,将请贾母的安禀拆开念与贾母听,上面不过是请安的话,说六月中准进京等语.其余家信事务之帖,自有贾琏和王夫人开读.众人听说六七月回京,都喜之不尽.偏生近日王子腾之女许与保宁侯之子为妻(门当户对吧,王家的小姐嫁入候府,可知王家此时还算兴盛,难怪凤姐气盛),择日于五月初十日过门,凤姐儿又忙着张罗,常三五日不在家.这日王子腾的夫人又来接凤姐儿,一并请众甥男甥女闲乐一日.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看贾母的安排,不提迎春惜春,难怪长房不乐。贾母看人是看其能力的).众人不敢违拗,只得回房去另妆饰了起来.五人作辞,去了一日,掌灯方回.宝玉进入怡红院,歇了半刻,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预备着.宝玉屈指算一算说:“还早呢。”袭人道:“书是第一件,字是第二件.到那时你纵有了书,你的字写的在那里呢?"宝玉笑道:“我时常也有写的好些,难道都没收着?"袭人道:“何曾没收着.你昨儿不在家,我就拿出来共算,数了一数,才有五六十篇.这三四年的工夫,难道只有这几张字不成.依我说,从明日起,把别的心全收了起来,天天快临几张字补上.虽不能按日都有,也要大概看得过去。(她也是真心替宝玉考虑,二爷自贾政离家,一直一直悠闲自在,自然舒服)”宝玉听了,忙的自己又亲检了一遍,实在搪塞不去,便说:“明日为始,一天写一百字才好。”说话时大家安下.至次日起来梳洗了,便在窗下研墨,恭楷临帖.贾母因不见他,只当病了,忙使人来问(宝玉这般,都是贾母惯的).宝玉方去请安,便说写字之故,先将早起清晨的工夫尽了出来,再作别的,因此出来迟了.贾母听了,便十分欢喜,吩咐他:“以后只管写字念书,不用出来也使得.你去回你太太知道。”宝玉听说,便往王夫人房中来说明.王夫人便说:“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这一赶,又赶出病来才罢。”宝玉回说不妨事.这里贾母也说怕急出病来.探春宝钗等都笑说:“老太太不用急.书虽替他不得,字却替得的.我们每人每日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就完了.一则老爷到家不生气,二则他也急不出病来。”贾母听说,喜之不尽.(贾母只求宝玉过关,真真是惯孩子。难怪宝玉如此。相对贾兰,这位是太过舒服,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重要,贾家对宝玉太过娇惯)

  原来林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宝玉肯分心,恐临期吃了亏.因此自己只装作不耐烦,把诗社便不起,也不以外事去勾引他.探春宝钗二人每日也临一篇楷书字与宝玉,宝玉自己每日也加工,或写二百三百不拘(大家都帮忙,真真是便宜了宝玉).至三月下旬,便将字又集凑出许多来.这日正算,再得五十篇,也就混的过了(原是混给贾政看的).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黛玉有心).喜的宝玉和紫鹃作了一个揖,又亲自来道谢.史湘云宝琴二人亦皆临了几篇相送.凑成虽不足功课,亦足搪塞了.宝玉放了心,于是将所应读之书,又温理过几遍.正是天天用功,可巧近海一带海啸,又遭踏了几处生民.地方官题本奏闻,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赈济回来.如此算去,至冬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搁过一边,仍是照旧游荡.(贾政不回家,宝玉又是自在了,这样的应付,可知贾母如何惯他了,难怪贾政着急)

府里的人忙着照顾贾宝玉,这其中独无李纨相助,仿几幅字,李纨也是能做的,可是却沉默了。对比起来贾兰的日子太过清净,无人相助,正好读书。一叔一侄,待遇相差何其多!,难怪李纨沉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