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二姐进贾府

(2014-09-22 08:52:53)
标签:

情感

 

尤二姐进贾府

红楼大职场(二百零二)

尤二姐进贾府

   尤二姐是宁府贾珍之妻尤氏的妹妹,当然是个挂名妹子,并无血缘关系,是他父亲续娶的母亲带来的妹子,这样的关系,也只余名份,没有什么亲情了。

       从书里看,这二姐早存了进贾府之心了,尤氏是她的榜样吧。尤家的家境一般,与贾府并不般配,只是因了嫁入豪门,尤氏的生活境遇有了大大的变化,这样的改     变落在二姐眼中,自然是另有深意。看书中所写二姐年轻貌美,更在尤氏之上,若说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平素也只有偶然进宁府做客,才得一览豪门生活,自然是羡慕妒忌皆在心了。

      二姐本是订了亲的,名唤张华,再说张华之祖,原当皇粮庄头,后来死去,至张华父亲时,仍充此役。因与尤老娘前夫相好,所以将张华与尤二姐指腹为婚(想必当年关系极好)。后来不料遭了官司,败落了家产,弄得衣食不周,那里还娶的起媳妇呢?尤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两家有十数年音信不通。今被贾府家人唤至,逼他与二姐儿退婚,心中虽不愿意,无奈惧怕贾珍等势焰,不敢不依(人家本是占理的,只是家境落魄),只得写了一张退婚文约。尤老娘给了二十两银子(以钱了事),两家退亲不提。也就是说是因为遇上了贾琏想做人家的二房,这才有了退亲之意,若无贾府这一出,她也就嫁进了张家。当然张家这门婚事并非良配,不是家境太差,而是张华人物本身不好,只是混迹赌场,自非良人,退就退吧。只是贾府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二姐羡慕大姐的豪门生活,如今有了机会,就是做贾琏的二房,身份可是差的多了,尤氏纵然是续弦,可人家必竟是正房,掌宁府家事,一无公婆管制,一个小姑子还长于荣府,二则人家是正房呀,这身份地位,处境权力差别大了。贾蓉复进城来见他老娘,将他父亲之意说了。又添上许多话,说贾琏做人如何好(形象还好),目今凤姐身子有病,已是不能好的了(有病是真,不能好是假,人家一个年轻的媳妇,如何就不得好了,一听就是假话),暂且买了房子,在外面住着(府都不敢进,不过是藏之于外,分明畏惧凤姐,而且时机不对,不合当时的规矩),过个一年半载,只等凤姐一死(一听这话,就明知日子好过不了,正房在世不得进府,凤姐若是长命百岁,这辈子就不必进贾府了),便接了二姨儿进去做正室(必是谎话,贾琏之父是贾赦,贾琏有世袭可能,能不能娶尤二姐,身份还是个问题)。又说他父亲此时如何聘,贾琏那边如何娶,如何“接了你老人家养老,往后三姨儿也是那边应了替聘”,说得天花乱坠(贾蓉这人可恨,家中正事不理,专门算计这个可怜的女子),不由的尤老娘不肯(本就是见利忘义之人)。况且素日全亏贾珍周济,此时又是贾珍作主替聘,而且妆奁不用自己置买,贾琏又是青年公子,强胜张家,遂忙过来与二姐儿商议。二姐儿又是水性人儿,在先已和姐夫不妥,又常怨恨当时错许张华,致使后来终身失所。今见贾琏有情,况是姐夫将他聘嫁,有何不肯?也便点头依允。当下回复了。(这样描写下的二姐,本就是个羡慕豪门生活的人,其实贾琏也没太骗她,人家有正房她是知晓的,二则不让她进门,分明是时机不对,她身份本又尴尬。她年纪不小了,未必不知其中真意。无非是看中贾琏身上一个贾字而已。再说听听贾蓉的话,凤姐死了,进门当正房,这样的话,落在她心上,未必是好意)所以说二姐的悲剧,有她自身的成份。

     凤姐恶名在外多年,她自是知情的,而且贾琏贾蓉都不说凤姐一个好字,她如何就不知风险呢。

     还是有过一段幸福时光吧,藏之于外,不进贾府,她也算是半个主子了。贾琏、贾珍、贾蓉等三人商议,事事妥贴,至初二日,先将尤老娘和三姐儿送入新房。尤老娘看了一看,虽不似贾蓉口内之言,倒也十分齐备,母女二人,已算称了心愿(看中的是物质条件)。鲍二两口子见了,如一盆火儿,赶着尤老娘一口一声叫“老娘”,又或是“老太太”;赶着三姐儿叫“三姨儿”,或是“姨娘”。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儿抬来,各色香烛纸马,并铺盖以及酒饭,早已预备得十分妥当。一时,贾琏素服坐了小轿来了,拜过了天地,焚了纸马。那尤老娘见了二姐儿身上头上,焕然一新,不似在家模样,十分得意;搀入洞房。是夜贾琏和他颠鸾倒凤,百般恩爱,不消细说。(这也是凤姐后来之恨吧,二姐的排场走的是娶妻的路子,不是纳妾的规矩)  那贾琏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要怎么奉承这二姐儿才过得去,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倒。有时回家,只说在东府有事。凤姐因知他和贾珍好,有事相商,也不疑心(相信人就是个错误)。家下人虽多,都也不管这些事。便有那游手好闲、专打听小事的人,也都去奉承贾琏,乘机讨些便宜,谁肯去露风?(人人皆知,独当事人不知)于是贾琏深感贾珍不尽。贾琏一月出十五两银子(说是小户人家一年二十两足够,十五两算是不少了),做天天的供给。若不来时,他母女三人一处吃饭;若贾琏来,他夫妻二人一处吃,他母女就回房自吃。贾琏又将自己积年所有的体己,一并搬来给二姐儿收着(也是有些真心),又将凤姐儿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里,尽情告诉了他(也应该说凤姐为人,二姐是知晓的),只等一死,便接他进来。二姐儿听了,自然是愿意的了(她这个愿意,可真是不厚道了,若从此论,当年她也不是没有二心)。当下十来个人,倒也过起日子来,十分丰足。(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凤姐不知情的基础上,原是一个藏字呀,如何是安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