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流水清石(一百三十二)

标签:
杂谈 |
珍爱红楼-----流水清石(一百三十二)
初看双玉情缘似是天意,后看也有诸多人为处。比如贾母执意接黛玉进京,黛玉进京那一节,就令人思虑。黛玉的家境极好,是书香门第,而且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可是没了母亲,父亲却非常配合贾母的安排,就是令女儿千里迢迢进京。书中对黛玉的文字描写极是细致,特特点明黛玉年纪虽小,却极是孝顺,原不忍心弃父离去,反而是作父亲的极力督促女儿离开。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
: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这明明是黛玉并无去的意愿,而是贾母和父亲的安排了。贾母心疼没了娘的孩子,原是可以理解。只是作父亲的就让人奇怪了,明明妻子没了,只此一女,并无续弦之意,那更是二人相依为命了,如何反而让女儿远走他乡。本是大户人家,并非经济困难呀,如何反而是急急的让女儿走了呢。面对年纪极小的孩子,如何忍心呢。
贾府纵然富丽堂皇,那黛玉也是客居呀,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有些不如意处,如何比得自家逍遥。所以说黛玉进京,于贾母之心可懂,于黛玉的父亲就令人费解了。能令他作如此决断,唯一的原因就是为黛玉的幸福和前程。也就是黛玉去贾家比在自家要好,所以才会令黛玉一去千里,父女相见时难。
在那个时代,对女孩子最好的安排就是婚姻了。应该说贾母和黛玉的父亲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共识和默契,这种共识必要黛玉进贾府,才更得实现。
所以黛玉来了,她一进贾府,王夫人就半明半暗的告诫她远离自己的宝玉,说是宝玉淘气,其实在王夫人心上自己的孩子是玉,别家的孩子都是带坏宝玉的石头了。
而贾母恰是相反,安排双玉都在自己身边,给了双玉青梅竹马相逢相知的机会,事实上一切都按贾母的意愿发展。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
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这样的场景,是贾母乐见的,可一定是王夫人不悦的。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 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
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
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双玉之间,总黛玉多心,宝玉安抚的时候居多,这分明是双玉彼此重视对方之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