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流水清石(一百0三十三)

宝玉是非常幸福的,嫡出的身份,还有个亲姐姐是皇妃,如此的身份,担得起含玉而生的尊贵了。人生的好,性格又活泼开朗,深得祖母的疼爱与呵护,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给了他阳光的心境。
最疼爱他的人自然是贾母和王夫人了,贾政对他望子成龙心切,本也是爱子情份,奈何那样的逼迫,让宝玉对这个父亲是非常的畏惧,宁可少见,心里还轻松些。贾母和王夫人平素待人都是极和气的,都是端足了大家风范,只是遇了宝玉的事情,二人都会一反常态,但贾母有分寸,不过是多维护宝玉,而王夫人不同,王夫人的态度近乎偏执。
王夫人是贾政的正房夫人,儿女双全,娘家背景极硬,应该是四大家族中最有权的家族了。又聪明的把亲侄女也介绍进府,成了贾府的执行经理。应该说王夫人在贾府,是贾母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了,这样的地位与权势,却没有给王夫人安全感,书中宝玉的母亲,在宝玉事情上的一反常态,反而是她内心不安的一个体现。
书中凡写王夫人的文字,都是说她口碑极好,刘姥姥口中的王夫人,未出阁时待人极爽快,出阁后名声更好惜老怜贫的,所以刘姥姥才敢十几年后进贾府。就连一向倒三不着两的赵姨娘,也对王夫人并无微词,为了替贾环争利益,与马道婆联手时针对的也是宝玉和凤姐。可怜凤姐,实心实意的帮衬着王夫人,竟成了赵姨娘的眼中钉了。
作者明写王夫人慈善,而暗写时则处处是王夫人的冷漠了。金钏跳井时王夫人尚还内疚,在宝钗的银钱打赏的安慰下,才得安心,到了后期对晴雯时,已经全然安心了,把一个病得起不了床的女孩子,让人给了架了出去,如此行为,真真令人齿寒,亲眼看了母亲如此行事的宝玉,不知内心作何感想,在宝玉心上,晴雯是另一朵芙蓉花,是他极为看重的女孩子,而母亲如此行事,他竟也无语。
宝玉面对父母的时候,给我们感觉更像是面对一个长官,而不像是父母,对父亲的敬畏,对母亲的沉默,都很难感觉到亲情,只有贾母面前,他的任性他的至孝,才更有家人的感觉。
作者一面写王夫人的声誉极好,一方面又写王夫人如此冷漠的对待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孩子,她对她们的态度是宁可错撵,绝不错留,在这样的时候,王夫人全然变了一个人,她的理由是为了宝玉,不能让人带坏了宝玉,这样的想法,很让人容易联想,王夫人是经历了什么,是丫环带坏了主子吗。是什么样的往事,什么样的人,给了她这样的印象,能让人联想的便是赵姨娘了。
很多人不明白,赵姨娘如何成了贾政的姨娘,给我们的感觉赵姨娘如果是贾赦的姨娘,却是容易理解了。贾政给人的感觉是为人方正古板,年轻的时候颇有些宝玉的影子,爱读书爱吟诗,有些风雅的感觉。赵姨娘很容易让人把她和贾赦的丫环,后来赏给贾琏的秋桐放在一起,一样的说话行事没规则,一样的不招人喜欢。
而且赵姨娘是贾府的丫环,并非王夫人的陪房,从后来看王夫人对她的轻慢和厌恶来看,她绝非是王夫人作主给贾政的。赵姨娘能成为姨娘,只有另外两种可能,一种是长辈作主的,比如秋桐,一种是贾政自己选中的了。贾政的长辈就是贾母了,看贾母是不会喜欢赵姨娘的,只有贾政选中了。曾经赵姨娘的丫环岁月里,也是如晴雯那般美丽吧,那时的她不用替儿子争权益,不用担心别人欺负他们娘俩,有着年少的天真与单纯,应该是有其可爱之处。从后文看,贾政是由赵姨娘服侍的,可见在贾政眼中的赵姨娘和别人心中是不一样的。
看见赵姨娘,就让明白了为何鸳鸯誓死不做姨娘,姨娘的岁月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无声无息沉默的周姨娘,无儿无女无依靠,一种是赵姨娘上窜下跳,弄得灰头土脸,连亲女儿也要为有这样的一个母亲而痛苦。
这就是宝玉的母亲和姨娘,而他的父亲,给他的感觉就是天天逼着他读书,恼火的时候,痛打一顿,惊动了贾母,才算让他少些皮肉之苦。贾政应该是贾府最痛苦最清醒的人了,他一直逼迫儿子读书,原也是深知贾府依赖祖上的好日子是不久了,才希望孩子们有个好的出路,他一直结交读书人,比他的哥哥和侄子辛苦的多。他的清醒和痛苦是贾宝玉和贾环都不能理解的,他们本身的幸福生活,让他们无法看到贾政的认知高度。
贾政的夫人是贾府和王家联姻的结果,这种强强联姻于他是有益的,这也是贾母对他关照的一个体现,他的女儿进了宫,这是贾府的利益所系,不是他乐意不乐意的事。对于一切,贾政都乐得接受,他也是这种利益的享受者,作为皇亲,他另有一种资本。对于孩子们,他是爱护的。他反对哥哥把侄女许给孙家,他看中的是书香门第,所以长子才娶的是李家的孩子。
宝玉的家庭还是非常体面的,他有个皇妃的姐姐,有个出身名门的母亲,而他自己是凤凰的待遇。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宝玉是快乐无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