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宝钗与双玉缘

标签:
杂谈 |

宝钗进贾府在黛玉之后,那时双玉已经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双玉的缘份生生是贾母安排的,黛玉父亲在世时,贾母就命人接了过来,千里迢迢父女分别,如果说贾母只是为了疼外孙女,有些勉强,必竟黛玉的父亲并不曾续弦,如何会委屈了唯一的女儿呢。而且接来后,贾母的安排是双玉都跟着自己,这固然是疼黛玉,也有看重黛玉,告诉众人,两个玉儿在她眼中是一样的。后来贾母嫌人多,把三春交给李纨照管,自己这边只余下了双玉。应该说双玉同在贾母身边,比别人的接触自然多了,有了两小无猜的感情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二人纵然有着恍若前缘的一见如故,也断然不会心心相映互为知己。
宝钗来时,就已经是如此的局面了。从金兰契时宝钗对黛玉所言,宝钗小时原也是淘气的,那些西厢记牡丹亭的书,她也是读过的,于她的博闻强记,读过了就不会忘怀。所以有着成人心态的宝钗,自然看的懂双玉的微妙关系,所以才会以负荆请罪来讽刺双玉。宝钗既懂诗书,高雅的时候能高雅,管家理事的时候,务实的时候能务实。这样一个女孩子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也有着小惠全大体的实际与世故。在大观园里,别人是风花雪月的风雅,她在诗社里珍重芳姿昼掩门,却不忘叮咛哥哥请随他一起出门的伙计,一面向岫烟叹息薛家不比从前,一面又熟知自家典当生意为岫烟赎衣。这样的宝钗,稳重平和,上下皆赞,经常往来于贾母和王夫人面前,以尽客人之德,又能紧锁通往薛家的小门,人情与理智,面面皆尽。
在她的眼中看双玉的一往情深,是震动是茫然是理解是叹息,总之她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双玉,都更明白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早先黛玉对她的防范与讽刺,她自然明白为什么,后来她竭力向黛玉示以诚心,二人互为知己,有了金兰契的那一节情怀。总感觉,她有她的落寞,在贾府这个锦绣华府里,她是落寞的,虽然有着姨母的关照,可是总是客人,风刀霜剑不是只吹向黛玉,人情冷暖,她一样有感怀。她的才情她的见识,满眼天下谁是知间,也就一个黛玉吧。书香门第的千金,大家小姐的清贵,才华清扬的灵气,能入她的心,也只是一个黛玉吧。
也许她真的乐意有一个黛玉这样的朋友,能在秋风起时,聊一聊心事,虽然她总是沉默的时候多,可是还是会留恋那时的温暖吧。
扑蝶时的宝钗是小儿女的本色,滴翠亭时的宝钗却是沉稳精明的薛家小姐了。扑蝶的轻盈,金蝉脱壳时的从容,时空转换的太快,以至于你惊讶于宝姑娘的闺阁本色,转瞬会叹息她的世故。这样的宝钗,会让人捉摸不定,会猜不透她的心事。
所以她对双玉的态度也令人不解,她不会费力争取宝玉,宝玉对她的态度,她深知,她若是个姐姐,大家和气,她若是金玉中的金,便是宝玉的烦恼了。她有她的骄傲,不会不顾自己的端庄。可是若是命运把她推向了金玉良缘,她也不会拒绝,她懂的无可奈何,随的随遇而安,懂的在既定的现实面前接受能接受的一切。她不是黛玉,不是非如何不可,她太明白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薛家中落,贾府的情形好于薛家,而宝玉不争取仁途,是她的遗憾,可是宝玉总是好过太多大家子弟的一个令人安心的人。
所以她的心态该是平静的,她能安然的面对双玉,她不认为双玉和金玉与什么关联,就像她明白,决定宝玉婚姻的不是她也不是黛玉更不是宝玉。而是命运,甚至都不是贾母王夫人。
所以双玉有缘,她会祝福,金玉良缘,她会接受。双玉的时候,她不叹息,金玉的时候,她不放弃。如果她能决定,她乐意成全双玉,只是她不能决定,所以命运如何的安排,她都坦然。
元春省亲,她看见了泼天的繁华与荣光,那样的时刻,她有过羡慕吧,只是元春落泪的时候,她也许明白,风景只是用来观赏的,真在眼前,原来是另一种模样。也许那一刻,她对皇宫不在向往,只是如果真让她入宫,她也不会躲开,她不躲开命运安排的一切。
迎春的事,她肯定也有听闻,嫁错了人,是如何的结局,她也会惊心吧。只是她明白,她不会落入那样的境遇,她的母亲,虽然不能让薛家兴旺,但却会顾及她的幸福,不会为了五千两银子,断送她。
金桂在薛家给了她另一种感受吧,原来做儿媳妇也能如此,气走了丈夫,辖制了婆婆,让所有的人都对她无可奈何。
贾府的一切总是强于薛家,还保留了大家庭那种礼仪与堂皇。她的聪明在于,她能看透内在的本质。所以不羡慕不拒绝,只是安然。也许人生至此,宝钗的心事反而没了,只是安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里,把一切做至最好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