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烽烟话情缘 -----孙权和他的大臣们
标签:
杂谈 |
千古烽烟话情缘
孙权十八岁接过哥哥的基业,得到的是内政问张昭,外事问周瑜的嘱托。孙权是非常尊重这个建议的,也一直在执行。
然后东吴的情形有些让他头疼。在武将中,他没有多大威信,他并非马上君主,自然离他们的距离远了些,此时周瑜的威信正是如日中天。孙权乐得成全周瑜的谋略,保东吴以安稳,对他来说,基业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可以暂且不计。
而他的文臣集团更让人烦恼,这些人平时也还各司其职,少了些武将的骄纵,可是一有大事,便没了风骨。曹操率众前来,这些人一口同声的就是请和。这个和字与降没什么分别,不过是换了个好听的字眼。听起来舒服些罢了。
可是别人降得,孙权降不得,许昌里有个汉天子,外加上刚投降便被送进去的荆州的小公子,何必还要多个孙权。孙权自小便看了父兄的开彊扩土,深知曹操的奸诈,如何还会步其后尘。这样的心思,鲁肃还算明白,可是文臣集团,却不管不顾,只想着自身的平安,还没让他们上前线,他们便惶恐不安,天天高喊着要和要降的,没一个替孙权考虑。年少的孙权,也算沉稳,恼不得怒不得,沉默着。
等孔明来的时候,这群人想着奚落人家,不想反让孔明给损得颜面无存,真真替孙权把脸丢尽了。还说孙权大气,懒得理会他们,由他们去喊吧!
周瑜自然豪气,说尽了孙权的心思,自然是要战。孙权终于拿定了主意,本来他也立场分明,只是要找个合适的机会表达。公开表态,支持周瑜,支持孙刘联盟。
在这一战上,他是真的放手给了周瑜,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他去趟军营,他自然是坐不住的,这关系了江东的命脉。可是很快便发现,他在这里,周瑜自然是放不开手,而他也不自在,他一笑离开。是苦笑是安心,都是一种大气。大敌当前,他懂得轻重,懂得放手懂得信任懂得沉默。他给了武将以空间,给了文臣以面子。而他内心的忧虑,只能回宫里等待!
东吴的历史总是相似,刘备来攻的时候,形势依如此时。任用陆逊作为大都督,倾全力一战。这一次连和也难说了。曹还打了个和的旗子,而刘备是连旗子也不打了,就是攻。孙权也想过和,可惜刘备不给机会,只得一战。他的文臣集团,是永远的主和派。
朝内对陆逊的坚守一直多有微词,孙权把这些表章交与之,一火相付。可见其对陆逊的支持与信任。
战时用之,后来孙权对陆逊的犯忌却是非常严重的。当然那时的情形必竟是不同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