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探春的婚事

标签:
情感 |
珍爱红楼―――探春的婚事
她是贾政的女儿,府中的三小姐,因为是庶出,所以自然也因此受了诸多委屈,王夫人的冷漠,赵姨娘的事非,让她的生活多了些无奈和敏感。只是天性要强,让她不甘心被人轻视被人嘲笑,于是在自身的努力与坚持下,成长为让人不敢小看的玫瑰花。
她的华章在办诗社和大观园承包责任制及在夜抄时痛斥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才是贾府没落的缘由。这几个章节是她的重头戏,海棠诗社的清雅,承包责任制的果敢,夜抄时的清醒与痛惜,让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小姐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她是府中最有英气的一个女孩子,从容大度敢想敢作,她的理想是天高任鸟飞,总希望能出的去作一番事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这样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女孩子,在府中的地位却是她自己的所言,没有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的权利,她的内心自然是茫然和痛苦的。
她的婚事前八十回没有明写,只有暗示,一帆风雨路三千,说明她必是远嫁,图中的两个人放风筝,则寓示她的婚事必然是府中掌权人作的主,那个签文,那枝主贵的杏花,那瑶池仙品,可知对方原是大贵之人。可是那词中的奴去也莫牵连,又分明是说婚后的生活是不能与家人团聚,而且前程茫然,才有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语句。
探春个性鲜明是个非常坚强的女子,但是她的婚事依然不是她能作主的,在府中能决定她的命运的人,必然是贾母王夫人和贾政三人了。虽然赵姨娘是她的生母,但是因为身份是姨娘,只是半个主子,自然作不了一个主子探春的主。所以放风筝的人,必然是府中的高层了,应是三人中的两人。贾母是非常欣赏探春的,所以对探春的事自然会给予充分的关注,贾母明白府中这些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都加到一起,最出色的也只是探春了,宝钗和黛玉是不算在其中的。所以探春的婚事就格外重要了,如果选的人好了,自然会成为另一个元春,给贾府新的生气和依靠。这样看来探春的婚事就成了贾府的大事了。贾母自然不会如对迎春那样任凭父母处理了,贾母必然也会参与其中了。
提到婚事的时候说过一句,贾政归来,有人提亲,王夫人怕老爷伤心,所以让往后延一延。也就是说探春已经到了婚嫁年纪了。贾府往来的很有些身份不凡的人物,比如贾母过生日时,提出要见贾府姑娘的南安太妃,南安太妃不是一般的人物,是非常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物,她要见,贾母自然不能驳回,于是贾母做了安排,只命探春陪同府中几位亲戚家的孩子出来,却没有安排迎春惜春出面,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有道理了。贾母明白南安太妃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另有深意,贾母派出探春来,自然是考虑迎春惜春不宜代表贾府,而探春形象气质足以令贾母放心,当然其实也是给了探春一个机会,一个可能被贵族接纳的机会。
书中写南安太妃对探春是非常满意的,极夸赞了一会儿,然后给了众姑娘们礼物,然后提出告告辞,给我们的感觉是太妃来拜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见一下府中姑娘们,当然她是非常满意的,也就是说,她相中了探春。太妃是为自家还是另有使命,不得而知,书中的南安王,没有提到王妃,自然有可能是为自家而来。元春是皇妃,她的妹妹,做王妃自然也是可以的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太妃是替别人相看,当然对方的身份也不一般了,一般人家也劳不动南安太妃。
探春的命运和风筝是有关系的,书中也写到了探春与黛玉等人放风筝的场景,探春的风筝先是高飞,然后断了线,这和她判词中的语句是相合的。所以探春的婚事,必是先是欢喜的,而且是贾府的理想的选择,自然上下满意,如元春一样,给贾府带来新的生机和靠山。但是好景不长,订亲后又发生了变故,对方家族发生了意外,被朝廷外放,当然这样的外放是有惩罚性质的,而贾府却也不能悔婚了,只好送探春送行,所以探春才叹息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了。是不希望贾府也卷进去,影响贾府的命运。
探春的身份自然是王妃了,只是这个王族却是失势的王族了,她的身份虽贵,却依然是悲剧了,而且一去难回,对于贾府只能是徒然牵挂了。她的婚姻先是大喜后是大悲,可无论喜与悲都是贾府当权人的选择,从不是她的意向。而她本是贾府最有利的棋子,却因为棋差一招,没能如贾府的意,而且也断送了她的幸福。她只是贾府的一颗棋子,她的生活自然也只是贾府命运的一个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