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爱红楼――北静王
北静王在前八十回中只一次正面出场,是与宝玉相见。作者详细交代了此人的身份,和与宝玉相见时的情形。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
, 情性谦和.因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此语写北静王府与贾府的关系。在其他王府之上。
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
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丰神原在宝玉之上。
宝玉忙抢上来参见,
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
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 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 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可知王爷是非常欣赏宝玉的。可知是同一类人物。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 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 想老太夫人, 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 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 此是前日圣上亲赐香念珠一串, 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将皇上所赐之物给了宝玉。可知王爷对宝玉的器重。后来宝玉果然经常去王府与王爷的关系很密切。
这是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北静王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亲切的,他对宝玉的欣赏与认同也让读者对他欣赏和认同。此后这个人物仍然时常出现,却都是通过宝玉之口了。
宝玉把念珠转送黛玉,结果黛玉掷而不取。宝玉与琪官,二人互换表礼,宝玉收下的是北静王送琪官的汗巾。在这一点上二人都对琪官格外礼遇。而琪官先识王爷后遇宝玉,又把王爷的相送之物给了宝玉,也就是说如今宝玉手中有两件王爷之物。一件给了黛玉,黛玉不收。另一件给了袭人,后来袭人嫁了琪官。
等到宝玉祭奠金钏回到府中,在贾母面前用的理由也是北静王的爱妾死了,所以他去王府了,而王爷非常伤心。贾府中人也就相信了。
宝玉再次进到北静王是秋雨夜探望黛玉,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 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 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 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 戴上那个, 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这一次又是在黛玉面前提起北静王,北静王与宝玉是常来常往的,而这次黛玉偏提了个渔婆渔翁,弄得自己到脸红了。黛玉所指是与自己宝玉。可是此物原是北静王的。所以令人猜想黛玉结局与王爷有关。
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自然会在后面给一段重要的正文,可是我们所看到的皆是宝玉口中的王爷。
宝玉说王爷哭爱妾,可知王爷情深,那北静王的那段深情,又是落在了何处。他与宝玉的投缘与相交,又是如此的结局。
而琪官与袭人的婚姻是缘于那个王爷的汗巾,那念珠与渔婆都是宝玉在黛玉面前的相送,黛玉未收,可是宝玉确是相送了。莫非黛玉与北静王爷的故事,也是缘于宝玉无心的相送。
而黛玉后来的结局,真是宝玉祭奠金钏回来时的语言,王爷正伤心于黛玉的离逝,而贾府诸人之所以相信了,是因为真有其事。接下来,众人看戏的态度,原是真实的态度。当日演的是<<荆钗记>>.贾母薛姨妈等都看的心酸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
.
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
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
,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