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元宵节的灯迷
标签:
情感 |
珍爱红楼―――元宵节的灯迷
书中第一个浓墨重彩描写的元宵节,自然隐含了作者的深意。这个元宵节是元春封妃省亲后,正是贾府最繁华的盛时。娘娘的心情也是非常放松的,所以才有兴致作了灯迷,让太监拿到家中,让众姐妹们猜。
那个暗喻她一生写照的灯迷,众人一猜就中,且看众人态度,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 只说难猜, 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暗暗写了半日,豪门礼仪自然如此,个中人皆是明白。如此的默契是为了礼,也是为了那个远在深宫的美丽的姐姐。
接下来穿插了贾兰的一段描写,贾政因不见他,一问才知,没人叫他,他便不来了。可见这个孩子是个有主意的,而且因为不是宝玉那样众星捧月的人物,自然少了份天真,多了份敏感与自尊。而想起他的是贾政,却不是王夫人,可知王夫人一心只在宝玉身上与贾母一样并不在意他。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暗写了贾政慈悲细致的一面,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可见贾政对他的在意,不是只叫仆人去唤,还让贾环去,那贾环在辈份上原是他的叔叔。只见贾政教训宝玉,原是望子成龙之意,而内心之中,另有一份情怀。而贾兰本是贾母重孙子,只是却无宝玉之宠,所以在如此的节日中只有贾政的留意,才人众人想起来,若是宝玉,早找翻了天。
众姐妹都做了灯迷,暗写了她们的命运。元春的是炮竹暗指贾府繁华转瞬即逝,而她的命运正是贾府大命脉的写照,正在盛极的元春,却写了这样的灯迷,足见她的内心并不安稳,时有隐忧,即使在如此的繁华中,内心仍自荒凉。那个贾家赖以生存的地方,并不是她的欢乐去处。人人羡慕的高处,她却只有寒意层层。她并不快乐,甚至是忧虑重重,也许她人在高处,更懂得世事变化无常的道理,所以在灯迷中暗写了自己的心事,也是让家人好自为知多加谨慎之意。居安而懂思危,元春原是有见识的,比起贾府那些安享尊荣的老爷们,强过百倍。
迎春的算盘是打动乱如麻之物,正合她一生的命运,她与香菱有些想似,有命无运。出身在贾府,本是大家闺秀,原可以有个无忧无虑的人生,虽在府中被仆人们算计,但总算平安渡日,不想亲父做主的婚事,却把她推到了绝境。本是有恩于孙家,不想孙家反恩将仇报,迎春解不出为何自己的命如此之苦,只能是叹息泪下。
探春的风筝,喻示了她远嫁的结局,一去不归,此后风雨三千,各自保平安。她在意的贾府,她一直努力要振兴的家族,在她走之后,便败落了。而人在远方,纵然相知,却也无力相帮。她所牵挂的亲人,都只能在梦里相见了。
惜春是海灯,她的命运是出家。自小无人照顾,不原意意为宁府声名所累,清冷的心情,清冷的命运,让她自保的唯一方式,就是出家,才能不被宁府拖累。为后文中她与宁府断绝往来,看破红尘做了伏笔。
书中无黛玉的灯迷,所以猜测最早的版本中本无黛玉,黛玉是后来作者续加的心中最理想的女子,所以红尘的结局,作者不写黛玉,实在是为知如何写才是完美。黛玉的结局,原不在红尘之中不是世俗之人。所以灯迷中没有她,宝玉在梦中看的女子版本中也该没有她,终身误原是写宝钗的。黛玉原是宝玉的梦中人心中的一滴泪。所以所有的结局写黛玉皆是不妥,她原不在漠漠红尘之中,是年少芳华中一个清丽的影子,月光下竹影中一曲弦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