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宝钗

(2008-11-03 17:24:18)
标签:

情感

http://img9.tianya.cn/photo/2007/10/31/5468436_2227590.jpg

珍爱红楼――宝钗
    宝钗素来低调,在服饰上也是如此。第一次描写宝钗的容貌服饰中提到她的衣服,是半新不旧的。而且她给岫烟赎棉衣时,劝导岫烟不要学大户人家戴那结富丽闲妆,原因是她看见岫烟戴了一件探春送的玉佩。不由得有感而发,说薛家比不得从前,所以不戴这些了。当然家里还有一箱子呢。
     贾母带刘姥姥逛园子,到了宝钗那里,看见如雪洞一样的房间,吓了一大跳,马上怪凤姐和王夫人不给宝钗送些玩器。二人忙说,是她不爱这些,送来的又都送了回去。是呀当年的十二枝宫花,是贾府无薛家有的,人家宝钗还不喜呢,所以薛姨妈说白放了可惜,才送了贾府姐妹。
     宝钗有个性,薛姨妈只此一女,自然宠爱,虽然中落,但是仍是大富之家,不差宝钗的。可是宝钗却天生不爱这些,母亲肯定也劝她打扮,她自然是婉拒了,时间一久,薛姨妈也随女儿的意了。到了贾府,凤姐和王夫人要尽地主之谊,自然是会送些玩器摆设的,贾府原多有此物。宝钗却都退了回去。有个性,王夫人是亲戚是长辈,宝钗一样的还是保留了自己的个性,并没有因为长辈就收下了。
这一次引起了贾母的注意和明确的不满意,因为她若在薛家自可随性。可是在贾府,来了一个亲戚,自家的小姐房内是摆的比上等的书房还好,而宝钗这里因为是客,如此清简,知道的是她的个性,不知道的还以为贾府冷落了客人。有失贾家的体面。贾母最重面子,自然不能让人背后议论贾府。
    她做的那首那贾政烦恼的灯迷,其实贾政为人,宝钗自然知道,可是一样的写了令姨夫不喜的文字。从宝钗的这些坚持上,到是另一个别样 的别钗。她虽然能知人意,善体人心,但并不是一味的奉迎,在很多的方面,还是保存了自己的喜好与原则。
另一个坚持是在对待宝玉的读书上,宝玉对女孩子脾气最好,可是却因了宝钗劝她读书,而恼了宝钗,拂袖而去。留下宝钗一个人在那里,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连袭人都看不下去了,替宝钗委屈。可是宝钗过后依然如故,总是会在某些场合说这样的话,以至于直接导致了宝玉和她生分了。
     在滴翠亭误听了小红的谈话,为了怕对方疑心于她,于是金蝉脱壳,让人怀疑黛玉。这样的时候,有些惊讶,想想后来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不得不叹息人的多面性。所以金钏在的时候,宝钗送她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可见二人相处的极好。金钏跳井,她却王夫人不必放在心上,说天下哪有那样大气的人,不过是个糊涂人。姨娘心里过不去,不过多给些赏赐就行了。这样的话,到是能宽王夫人的心,可是总让人感觉,她曾经对金钏并无情份。所以才能如此说话,并无叹息,一个曾相处的人离去的悲哀。转过头来,她又最体贴湘云,在家做针线到半夜,没娘的苦衷,主动替湘云出钱请客。
     哥哥被湘莲痛打,薛姨妈要找其算帐,而宝钗忙劝母亲,让哥哥长个教训,有个记性。是其明理。等到了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她反说是各人的命运。并不见任何的可惜。此人之理智却也令人佩服。真是凤姐所言,不关已事不开口。送礼不忘赵姨娘,可是莺儿却能因掷筛子和贾环争执,可见素日宝钗并不高看赵姨娘母子。所以莺儿才敢如此行事。

     通过香菱和金桂说起,才知道贾政也赞过宝钗的才学。可知也是声名在外,与宝钗的不事张扬,恰恰相反。在很多场合,宝钗是巧妙的表达了自己的博学。比如惜春作画,宝钗马上对画园子所用的器具,说的头头是道。对画法也是了如指掌,远在惜春之上。惜春用的笔种类比宝钗的还少。可见宝钗若画,远在惜春之上。
      等到管家的时候,方案的提议是由探春发起,可细节的完善却是宝钗运筹。而且说起来明察秋毫,深知其中奥妙。小惠全大体,一下子让上下仆人感恩戴得。可知其心中自有丘壑,但若探春不得改革,她决不会开口。自是冷静稳重于心,而一旦形势有利的时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只有一点,就是宝玉令她失了分寸。从最初的比通灵现金锁,到结交袭人,经常为袭人作针线。让自己的丫环认宝玉书童的母亲作干娘,一个宝玉房中不知名的丫环,她听其音,知其人,可见其熟知。宝玉挨打,她亲自送药,并不怕人议论。坐在午睡的宝玉床前,做宝玉的针线,并不担心流言。深更半夜不走,惹得晴雯发脾气,不想是否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也只是在面对宝玉的时候,她的那些教养和信条,有些不自知的遗忘。
      但她是矛盾的,情与理,爱与现实,在薛家与自我之间矛盾。能想的通看的破,可是终还是有自己的牵挂。淡极始终花更艳,也要遇了人欣赏,才有其芳华。不会在寂寞中神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