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珍爱红楼――――妙玉的猜想
(2008-10-16 08:30:13)

珍爱红楼――――妙玉的猜想
妙玉的出场与元妃有关,在贾府的泼天喜事中,悄然插了进来。承办此事的是贾家的管家,林之孝家的,作一件大事来回,回的是王夫人而不是凤姐,此时已是凤姐管家之时,而管家却回了太太,足见此事的份量。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 , 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
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
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 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
摸样儿又极好.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
妙玉的身份此时作了交待,但你还是没弄明白妙玉的真实身份,一个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写其出身不凡,一个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写其为家乡所不容,也就是她出身不凡却又要远离出身之地。而修行,派头不減,又是丫环又是婆子,和小姐没什么不同。而个性清高,非请不入,哪怕你是天子皇亲。而王夫人的态度也令人惊讶,她一向沉稳,此时却不等回完,便说,这样的急切,到不是她的风格。听了妙玉的`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竟是笑言,"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如此的平和如此的态度,到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夫人的雅量。
只是隐隐感觉事情非是如此简单,曹公花费如此笔墨,介绍妙玉出场,又把王夫人的态度揉在其中,让人不得不重视这个未出场的妙玉。
妙玉第一次登场,是贾母带刘姥姥逛园子,去妙玉那里喝茶,这一次贾府的人都喝了妙玉的茶。而这个世外之人,对贾母的喜好却是清清楚楚,应答从容,二人的对白像是熟知已久。不是妙玉有心,极力探询贾府高层的喜好,就是她与贾母本就有旧。接下来,她拉了黛玉宝钗去喝茶,宝玉随后而至,三玉一钗相聚在妙玉的房中。
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和顺的黛玉,因品不出雨水雪水让妙玉说成俗人,却一言不发一点不恼,这真令人奇怪。黛玉也是目下无尘年少清高的人,如何在妙玉面前,却是如此。宝玉的殷勤自然是众人熟知的,也就是他的殷勤让我们听见了妙玉关于家世的文字,.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玉不是狂话,贾府自然找不出来,那说明了一个问题,妙玉的背景家世,原在贾府之上。贾府已经是皇妃的娘家了,而妙玉的身份,自然另人猜想了。
若说是公主郡主前身,落难民间,与贾府原有渊源,才避居于此,也说得过去了。贾府自然是知道她的身世的,所以才会那般迁就,又下贴子去请。贾府虽然子孙荒唐,但还是摆足了大家风范,一惯的以诗书自居,所以对待妙玉的态度,暗含了另一种情缘。
选在娘娘归省前提妙玉,原是暗写妙玉与皇家扯不断的关联。栊翠庵里是红梅,梅花的高洁自喻妙玉,也暗含了妙玉一生的风刀霜剑不改其梅花之品。
无论如何的出身,人生的际遇终是难料,对于妙玉来说,身份决定了她的清高可是出家又决定了她的命运。
那一句亲自入了空门,
方才好了,原也是唯此才能自保,这样的选择必有其父母无奈的伤悲和万不得已的苦衷。此后从南至北,辗转漂泊,命运就这样把妙玉送进了贾府,送进了娘娘省亲而建的大观园里,她与她的命运如此重逢。
邢岫烟在宝玉面前说她行事古怪,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也许是因了她主不主仆不仆无奈的身份所致,才有了她心中的意难平。
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出场,是中秋夜听到黛玉湘云联诗,她主动现身,一语未了,
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二人皆诧异,因问:"你如何到了这里?"妙玉笑道:
" 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
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
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中秋时节,本是万家团圆,而妙玉孤身一人寄居于此,心内清凉无可言说,所以才出了栊翠庵,听闻二人作诗,热心的打断了二人,对于人之气数之言,她是如此的敏感与介意,原也是身世感怀。相比于黛玉湘云,更能理解世事的无奈。
她的身份与来历,一直是如笼烟雾,令人猜测。她与贾府的关系,决不是只一个玉字的关联。在后书中应该有新的线索,只是高公笔下,只让她下落不明,实在是负了一个玉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