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出场时,自然让人眼前一亮,不说其相貌,单凭众人的评价,其美丽无人能出其右。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
,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宝琴的美丽气质让贾府上下折服,贾母对宝琴有态度,好的有些夸张,让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自己亲自养活。这样的待遇连黛玉也没有。宝琴本就是王家的亲戚,如此隆重的待遇是为了宝琴的天资,还是给王夫人和薛姨妈面子。
宝玉的婚事,一直是贾母和王夫人的难题。双方不肯妥协,又不得不顾忌对方。所以事情只好搁了起来。双玉之间是心事已知,不再怀疑。宝钗与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已成了好姐妹,三人之间相处的倒是其乐融融,可是掌权者却令有无奈。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琴来了,她的美丽如春风,给大观园带来了新的空气。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天资过人,又随着父亲三山五岳的走遍了,自然是见识过人。也难怪令人赞叹。
贾母把不舍得给宝玉的衣服也给了她,又吩咐宝钗不要管束宝琴,令宝钗也吃了醋。贾母对宝琴的宠是大张旗鼓的,一时之间无人不知,难得的是众姑娘也都不吃醋,皆把她当亲妹妹看待。
有宝琴的章节不同,最引人的是雪下折梅那节,令贾母赞叹比画上的还好看。于是贾母提亲。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
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
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
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も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对于宝玉的婚事,贾母表过两次态,一次是张道士提时,贾母说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再等一等。贾母不要求门弟根基,只要模样性格好。第二次是这次。宝琴的模样比宝黛还好,若论性格,正是贾母喜欢的年轻心热,书中对宝琴的描述是完美的。
贾母若订了宝琴,薛姨妈和王夫人自然也是乐意的。起码是不能反对的。只是这一次不是贾母真的不知道宝琴已有人家,还是明知而故问。话中另有深意。
宝琴在贾府是幸福的,贾母对她是极为宠爱的。姑娘们也是非常喜欢她的。应该说这一段时间,也是她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一起吃肉作诗,又处处是友善和气的眼神。
宝琴是有个性的,她做的十首诗,其中有两首是提的牡丹亭和西厢记,是宝钗所顾忌的。可是众人反赞她的气魄。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
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
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
>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
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宝钗还是一向的端庄稳重,大有非礼勿言之态。黛玉的机敏,探春的从容,就是一向槁木死灰的李纨也是开明的为宝琴说话。这些人的话,自然让宝钗无方言。从中可见,宝琴的个性,并不似宝钗,倒有湘云的随意,黛玉的热情。
这十首诗的迷底,众人猜不透,就似此后宝琴的故事反没了下文,既没说出嫁的事,也没交代何时离的贾府。她到像是冰雪中的梅花,给人以夺目的清丽之后,就没了踪迹。
此后的故事中没了宝琴的影子,她来时是贾府的盛时,她走时,正是贾府开始凋零之时。
宝钗的金玉之说有薛家一厢情愿之说,是宝玉所不认的。而双玉的情意,又是王夫人所不容的。到了宝琴,是贾母想开口,偏又许了人家的。最美的女子,好似都与宝玉有缘,但又都是美中不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