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未写之写

(2008-07-25 08:49:03)
标签:

情感

 珍爱红楼――未写之写
 珍爱红楼――未写之写
  薛家进京的理由并不是投靠贾府,虽然后来一直常居贾府,但当时的理由的宝钗待选,待选是大事,不管能不能选上,都要及早谋划,所以提前进京是必须的。
  进京之后先住在贾府是最合理的,一则四大家族互有关联,二则与王夫人本是姐妹,王夫人是贾家的实权派,三则元春已经进宫,贾府必然熟知选秀的内幕。
  之后选秀的事书中再没有文字交代,从后来看只能是落选了。如何落选的,是因为宝钗生病,还是薛家在贾府的帮助下成功落选,没有交代。只是以薛姨妈让周瑞家的把宫花分送给贾府的小姐和凤姐,并言明这宫花是宝钗不爱的。婉转暗示宝钗不爱进宫。而此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所以这宫花在薛家就没了意义。
    宫花送了出去,宝钗不必进宫了。作者以此轻描淡写的结束了宝钗待选的话题。为金玉良缘拉开了序幕。黛玉进贾府,贾母必然对黛玉的父亲作了暗示,将来成全双玉的婚事,而宝钗不入宫,薛姨妈和王夫人也必然在金玉之说上达成了一致。
     两个女孩子都住在了贾府,可宝玉只有一个。所以这个故事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伤。
    湘云打小在贾府玩,她在贾府的时间,一年怕也要有半年,从贾母命自己的丫环袭人去照看,足见黛玉未来时,贾母对湘云是非常看重的。袭人可是后来伏侍宝玉的丫环。后来的翠缕本也是贾母的丫环。贾母若心疼一个人,不是给钱是给人。贾母明白人比钱重要。
所以宝玉的袭人晴雯,黛玉的紫娟,还有湘云的翠缕,到后来贾赦要鸳鸯,贾母就不给。分明贾母不喜贾赦,若是换了宝玉,贾母肯定同意。
   若是没有黛玉和宝钗,贾母中意的宝二奶奶人选自然是湘云,自打钗黛一来,湘云的份量就轻了。一则黛玉的血缘关系近于湘云,二则宝钗的行事举止比湘云更符合宝二奶奶的身份。
   贾母亲黛玉,所以给人给钱。就是惹得宝玉摔玉,也只是哄着宝玉。并无责黛玉之言。一开口就是两个玉儿,一送菜也是两个玉儿。她的心中,两个玉儿是能让她落泪的心事。对于宝钗,薛家一进府,贾母自知来意,也只是以礼相待。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是礼仪,也是暗示宝钗的年纪。宝钗温柔稳重,以礼挑之,原是完美。贾母也难决断。
   湘云订亲之前,贾母对湘云有冷落之意,所以湘云才提醒宝玉,若老太太想不起来,让宝玉提起,常来接她。以湘云之性格,能感觉老太太想不起她来。可见老太太对湘云之态度。
   张道士提亲,说的小姐,猜测中可能是湘云,贾母不问家世就拒,分明是心中已知。此后金麒麟出现,宝玉忙不迭的收起,要送给湘云,偏又丢了,让湘云捡起。接下来,湘云来贾府,说已有人家。分明是史家知道宝玉这是不成了,另作了打算。
此后史家外任,贾母留下湘云,因湘云亲事已订,与宝玉无关,贾母放心,不用在为此烦恼。
   府中从凤姐到小厮皆以为双玉之事必成,只要贾母开口,然而前八十回,湘云订亲,迎春出阁,宝琴订亲,薛蝌岫烟订亲,却双玉一字。分明是贾母不开口。
   王夫人不喜黛玉,中意宝钗,贾母若成全双玉,只要绕过王夫人与贾政谋划自然可成。贾政必然是亲黛玉而远宝钗。可是贾母却不曾提及。即使紫娟试玉,弄得宝玉痴狂人人皆知,几乎成了府中的笑话。贾母还是无语。
     其实下人议论,原是双玉无名份,若订了亲事,成了婚,还有谁能多事。无奈贾母有所顾虑。难开其口。一虑黛玉的体质,二虑王夫人的反对,看王夫人逼金钏撵晴雯清大观园,贾母自知这个儿媳妇的手段在凤姐之上,三虑元春的态度。
     因了太多的顾虑,贾母也怕委屈了黛玉,本希望薛家放弃,王夫人也好收手。到时水到渠成。
无奈薛家迟迟不为宝钗打算,哪怕是薛蝌与宝琴双双订亲,也不谈及宝钗的婚事,而宝钗明明比宝琴和湘云都大,看二人订亲,却依旧从容自若,也令人佩服。
     王夫人清查大观园,意在清理自己不喜之人。宝钗却马上离园,分明是不愿意搅进事非之中,薛家既有联姻之心,自然不能太早卷进事非之中。实宝钗之明智也。
    后来宝钗黛玉情同姐妹,也许二人皆已看透婚姻大事皆非二人能定,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本是明慧之人,自然不陷在无谓的纷争之中。所以到能尽释前嫌,成金兰契。
    黛玉入府时,家中与贾府必然有口头之约,无奈日久年深,主动权皆在贾府,而她无父母主张,自然心酸。又不能自提,也已看透宝玉,本无立身之法,实不能作主。也唯有等待!晴雯死时,宝玉作文,黛玉闻之,欣然改之,表明上二人谈笑风生,黛玉内心却已是荒凉。人人都说只有她配芙蓉花,她岂能不虑。此时宝玉却不知黛玉心事,怜及自身。
    双玉婚事,原是必成,若是宝钗破坏,则不是牡丹花。天姿国色本是花中之王,怎会与人争之。宝钗必有不争之德,日后才有相见之缘。婚事不成,原是另出故事,此必有宝玉所引,所以原是自误。难怪他人。宝玉为人说笑无心,不懂周旋。此事必是多言所致。所以当自嗟呀。不愿旁人。
    所以最后金玉之缘,原是红尘之定,只是未能白头。原是分宝钗之必定。宝玉心中所念怀金悼玉,都是有情。原是他自己所说藕官之事。方为大节。若有出家,必是宝钗与黛玉皆失后,才断了红尘。金玉皆是宝玉之缘,金玉若有一在,断不能出尘。
     曹公写宝黛深情,原是我只为了我的心,写金玉之说,本是红尘中自有分定。其二皆是情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一直以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