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贾母是容易被人轻看的人物。表面上贾母是个标准的会享受的贵族老太太。她终日和那些年轻聪明的孙子孙女生活在一起。既呵护她们,她们的天真快乐也给她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这是已进入社会的贾政和贾赦所不能给她的。
贾母懂的享受,会吃喝玩乐。吃的要讲究,就是黛玉的窗纱也能说出一大串的配色道理来。听曲要借着水音才好。平日里和会奉承她的凤姐打打牌,自然是赢多输少,其乐一片。府中那些的麻烦事,都被她轻易的隔绝了。她的心思似乎都用在宝玉黛玉身上了,今天担心宝黛会吵架,明天又想着黛玉的病。后天有了新鲜食物又潜人给宝黛送一份。时不时的额外贴补黛玉些钱,让黛玉从容的打赏那些小丫环和老婆子们。贾府那个地方没有钱,那日子比佣人还惨,看后来岫烟大冷天的连棉衣都当了。可想而知。黛玉的锦衣玉食中有老太太多少细心的呵护。
逢年过节老太太自是赢造气氛的高手。又是灯迷,又是传花,又是酒令,还带领人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老太太会过日子,把生活调理的花团锦簇的。只是心中却知道这也只是大面上的事情。其实贾府的底子,她自然心中有数。只是懒得理会罢了。她的身份在哪,当然不必要事事去费心了。只要凤姐她们能混的过去。她乐得休养天年了。
只是她是敏感的。看看她发脾气的几件事。足能看出老太太的智慧来。贾政打宝玉,有人是给王夫人送了信,但是看情况老太太也是得了信了。老太太赶了来,足见其对宝玉的关心与疼爱。知道这事她不出面不好收尾。那贾政是中规中矩的人,打宝玉必有一个能说的出去的理来。所以若是讲理,那这局面就不办了。所以老太太干脆不讲理,一上来就说要和王夫人带着宝玉回南京。不理贾政那一套。最后贾政只好灰心的赔礼,也不知道贾政错在那里。老太太在此时是采用了胡搅的方法,自然管用。贾政总不能非要拉着母亲讲道理吧。
贾赦让邢夫人去做媒想娶鸳鸯,自然别有用心。鸳鸯是明白人自然知道其中厉害,所以当然不允。闹到了老太太那里,老太太大怒,眼前没有贾赦与邢夫人,便把王夫人数落了一通。最后探春给太太解了围,老太太转而一笑让宝玉给王夫人赔礼。轻描淡写间已让王夫人领略了老太太的利害。等邢夫人来了,老太太反倒满面春风的给邢太太拉起了家常,说的合情合理,说留下鸳鸯自当是替他们尽了孝。老太太出钱让贾赦自己外边买去。看起来,老太太是不会让鸳鸯去的,但是也没有对贾赦如何的训导,反倒是和容悦色的,又是安抚又是出钱。其实最是精明。本来拨了贾赦的意,已是最大的态度了。一个丫环,贾赦也要不过去,已经是颜面扫地了。现在母亲出面给他钱,既是安抚,也是警告,那意思在明白不过了,你自己没钱吗,还在这里惦记着。怪不得贾赦后来大半年不见母亲,只让邢夫人和贾琏去请安。等到中秋节了,还要讲个母亲偏心的笑话,让贾母老大的不高兴。不过贾母本不在意他。只是要让他知道老太太不糊涂,还不会任人摆布。
园子里老婆子们赌钱生事,贾母知道了让人大加申斥了一顿,众人为迎春的奶妈求情。贾母严厉的拨回,并说明众人不知道其中厉害。看起来老太太自是不一般,平日里不管是不管,若管起来决不留情。
对于宝黛这最让她操心的两个人。她是费尽了心。贾母在庙里那么慎重的对张道士说,和尚讲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巧妙回应薛家的金玉之说,既表明了态度又给薛家留了面子。贾母未必看重薛家,一则薛家是商人,而且到了宝钗时,因为薛蟠的胡闹和不懂经营,早已是不复当日。而且薛家的继承人,动不动就打死人,这样的人家怎会入贾母的眼。只是宝钗本身优秀,加身薛姨妈必竟是王家的小姐,又有王夫人,贾母自然要礼遇了。若说把宝玉的亲事订给这样的人家,她是不乐意的。说进来,论身份宝钗反倒是不及黛玉。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这比宝钗的商人身份在当时是有地位的。若说宝钗家富,那倒是小看了贾府,贾家在没钱,也至于指望宝钗把家私都拿来吧,况且薛家当然也不会把家让宝钗带走。宝钗是按理办事的,自然不会让薛蟠去指责她,况且哥哥成了家,又有女主人,自然不可能一切由宝钗做主了。所以贾薛联姻对贾府没什么好处,人家凤姐是官家出身,连李纨也是。怎么宝玉也不能找个商人吧。在贾母心中最重的是宝玉,自然不会考虑薛家,所以老太太一心要成全的宝黛才是她的本心。至于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心思,老太太必是知道,但是不会考虑的。从后来又借宝琴来表明心事,足见老太太这明达。老太太那么隆重的对待宝琴,无非是告诉薛家她不喜欢宝钗这样的。因为对方是宝琴,薛家不好说什么,只能沉默。
贾府的命运贾母自然担心,元春的地位并不能保重贾府的荣华。这一点她自然知道。对于两个儿子她都不满意。知道他们不是持家的人。寄希望于宝玉是她的想法。只是看起来宝玉也不是为官的人。只是贾母是经过事的,知道荣枯自有道理,不必勉强。所以倒没有对宝玉施加压力。一切顺其自然!
贾母的心事,就是希望两个玉儿能幸福。贾府能保全下来。内心的忧虑化作了外表的豁达。这是唯一能做的。
前一篇: 珍爱红楼--宝钗与金钏(我本真心托明月)
后一篇:小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