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珍爱红楼----黛玉与王夫人(我本真心托明月)
纵观全书,黛玉与王夫人的对话少之又少。
初入府时,黛玉是小心谨慎,唯恐让人耻笑了去。对于这个赫赫扬扬的贾府,小女孩子还是心有所忧的。虽说是至亲,可必竟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因为陌生所以忧。而且贾府那样的场面与气势,不能不让黛玉谨慎。那么多双眼睛,都盯着她,她当然要紧张了。邢夫人对黛玉倒是亲热的很,亲自带了黛玉去见贾赦,又是留饭,又是看着黛玉的车远走,方才回去。相比这下王夫人就显得淡然了。她对黛玉说话的重心是,她有一个玩劣的儿子,让黛玉不要睬她。这话听着谦逊,只是细品之下,又不是那个味道了。总之让黛玉远着府中的凤凰自己的宝玉。王夫人是不会对宝钗说这种话的,也不曾见她对湘云有类似的表达。那云姑娘是一来先问先找宝玉玩的。她对黛玉有着天然的防范。
初相见时的黛玉是一个美丽清秀的小姑娘,一副大家闺秀的礼仪,如何让王夫人如此的感觉。也许精明的王夫人自然想到了老太太一定要接黛玉长住的目的,黛玉当时父亲还在,可是老太太就非要人家父女分开,而且她是唯一的孩子。老太太必然有自己的打算。过去的孩子订婚都早,有的还是婴儿时父母就为子女订下了。所以老太太为自己的唯一的外孙女作打算也是情理之中了。王夫人此时也必然另有想法。她和妹妹书来信往,自然已经考虑到了妹妹的女儿。那才是她的选择。就是不谈宝钗黛玉本身的条件,王夫人亲上加亲想的也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随着黛玉渐渐长大,和宝玉时而恼了时而好了,看着儿子为了黛玉弄的茶饭不香的,王夫人想着当日对黛玉的话是白说了。可也难说,那宝黛都随着老太太住,见面的机会自然是别人多了。第一次会面,宝玉因黛玉无玉就摔了自己的玉,想起来王夫人也会心惊吧。一个黛玉对宝玉的影响会那么大。这是王夫人所痛恨的。王夫人是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荣华都压在了宝玉身上,只是宝玉不懂,他不理功名,讨厌科举,他的一切都让王夫人暗暗心急,可是又不得要领去管理。宝黛的争吵让她无法过问,上面有老太太呢,她如何说得。心中的愤怒自是有的了,只是无机会去表现。
金钏的事是王夫人忧思急怒的一个表现,金钏和宝玉是玩笑着长大的,这个丫环在王夫人身边十多年,和宝玉说说笑笑,不止一日,素来王夫人没加制止。金钏天真,没能注意到王夫人的心理变化,那几句玩笑话,就断送了她在贾府的前程。被撵而出,金钏跳井而去。不知道她跌入井中时能不能明白王夫人为什么生气,想没想清楚,她错在那里。只是一切不重要了,于她来说,离开了贾府,这世间再也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她不要活在痛苦和屈辱之中。之前她太天真,之后她看清了一切又太绝望,于是她跳了井。王夫人还是王夫人,宝玉还是宝玉,只是这世上已没有了金钏。
金钏的事引起了王夫人心理的变化,这也是袭人进言能成功的前提。袭人虽提到了园中有宝姑娘和黛玉,但是王夫人所虑的是黛玉。王夫人想要成全的金玉良缘,而要面对的是黛玉。黛玉有老太太的宠爱和宝玉的至爱,这才是王夫人的无奈,她不能把宝玉教训一顿,说不许你去找黛玉,她不能对老太太说宝姑娘好,就订宝钗。袭人的话点醒了她,宝玉搬出园子,这到是隔开宝玉和黛玉的一个好方法。这是宝玉和老太太都不能反对的一个方法。所以她感爱袭人,连声叫我的儿,袭人的所虑也有她所思的成份。只是袭人必竟天真,哪里能明白王夫人的心事。
黛玉其实是敏感的,她每每感到寄人篱下,是因为她知道王夫人其实对她并不亲切,邢夫人是不管事的。凤姐是看老太太和太太的眼色行事。只有一个老太太是真心的。可是就如紫娟所说,老太太终上了年纪。没了老太太,她真是没人疼的了。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黛玉是必要尊敬的,而且她自然知道王夫人对宝玉婚事的决策权,也知道王夫人肯定是倾向宝钗的了。
湘云都订了亲,其实宝玉黛玉皆比云儿年长。可是她的婚事却迟迟提不上日程。老太太只说是宝玉命里不该早娶,所以宝玉的亲事就放了下来,黛玉心中自然不放心,宝玉是做不得主的,王夫人对她的态度不冷不热。
王夫人抄捡大观园。对晴雯的反感,跃然纸上,反复提到那眉眼像黛玉。其实王夫人不喜黛玉之心,也是人人皆知了吧。王夫人素日对晴雯本无太深的印象,只记得见她骂过小丫环,晴雯对答的也好,她并不接近宝玉,可是王夫人还是非要撵她走,而且是于重病之中,连衣物都不让带走。这样的刻薄,未免让人心惊。那司棋离开,是她确实犯了大观园的规矩。可是王夫人对晴雯,明知道她是老太太的丫环确依然如此冷酷,不能不说是因为她长的像黛玉了。如果她的模样不似黛玉,也许王夫人还能客气三分。
黛玉体弱又敏感,真正的风雨来了,她是没什么抵抗能力。她一心只是为了宝玉,红尘俗事本不在她心中,若失了宝玉,这一生于她是没什么可在意的了。三千泪水尽,情缘已无缘,她真的是去了。芙蓉花美,是她的半世香魂。
而王夫人纵然如了心事,儿子娶了宝钗,可是最后白茫茫一片大雪,宝玉飘然远走,她也只是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她的心中会不会后悔,半生的算计,原来她还是一场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