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烽烟话情缘--三国孔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孔明出师表中的一段话,整个出师表,最让人感叹的就这句话,孔明从一个山野闲人,到刘备的军师,此后数十年戎马生涯,往昔的明月清风成了战火烽飞,当日的羽扇纶巾成了一身的戎装。他的心可曾后悔,放弃了一世的清悠为刘家的天下操劳。先帝的知遇之恩成了他一身的战场。写出师表的时候,他是不是已经知道这一生是不可能一统山河了。刘备的梦是不能由他实现了。所以他的文字大气苍凉,于心酸中有一点不甘心。
在三国的版图,刘备的势力最是单薄,整个中原都在曹的手中,东吴有长江的天险,人家孙权还是悠闲的。只有刘备从无一兵一足到三国分立,他成了重要的一个棋子。这其中他充足的运用了汉室宗亲的大名,为自己找了一个理足气壮的理由。孔明是他整个山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没遇见孔明之前,他一直是没有规划没有执行力的草头将军,直到隆中对,他的三顾成了佳话,那一场谈话,孔明的三分天下,让他一下了找到了方向。他的战略意图第一次清晰了。他的漫漫长途终于柳暗花明了,那时节刘的喜悦是难言的。孔明是一个好的演说者,他把未来的远景描绘的让刘动了心。这才会成为他进入刘氏集团最重要的筹码。决策者信任是最重要的。孔明在隆中多年,决不绘轻易出手,人家是看准了才出动,必竟才高八斗也有个好的天空才能飞呀。
他的选择是对的,去刘备那,远比东吴和曹操那里好,东吴谋士一大堆,孙权守父兄之基业,那里已是成熟的谋士班子,曹操那里更是人满为患,而且曹本性多疑,不如刘厚道。一个厚道的领导者必竟还容易让人安心。刘这里是武将有几员,谋者就无了。这样孔明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不必要担心会不会大志难展。
此后年华,孔明的一生有了质的改变,他成了刘氏的核心人物。为刘备进川,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也成了传奇式的人物。七擒孟获,收马超,让刘的王国里有了五虎上将。一时间,刘备不再是那个东跑西藏的刘人物,成了川的领导者。
一直不明白的是,刘死后,孔明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上与曹开战。三国的局面是不容易打破的,因为是三方,一旦一方势利太强,另两方就会联合起来,所以这个局面容易形成拉据战,一方全盘胜出是不太容易的。这也是一种平衡的方式。可是孔明执著的北上,七出祁出,七次而归,他的军事才华大展,可是依然没改变三分的局面。这频繁的战争肯定也费人费力,而且也影响了他的专心治国,和对少主的培养。
孔明的离世与他多年的艰辛是分不开,他的死给蜀巨大的打击,那个养在温室的少主,没有任何抗风能力。他想不到的是,蜀会那么快的结束。他的死,让整个三国的局面,改变!
他的一生才情非凡,只是没能教育好一个刘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