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极爱妙玉,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这样的评语,都要胜过宝黛了。
她的出身是苏州官宦人家,与黛玉同乡。苏杭多美女,她和黛玉一样的都是美,她的美,因为人在红尘外比别的小姐多了份出尘与清高,她也不是乐意出家的,与黛玉一样是因多病,不得已才出家。但还是摆的小姐的场面,有人伕侍有人照顾,一应的起居饮食,还是从前的排场。人家也有钱,拿出手的都让贾家的人叹服。看来从前的场面是何等的金尊玉贵。这样的妙玉多了份不甘心,看着别的女孩子青春亮丽,她只能素服清面,她只能遵守她的规则,于是她的了心情多了份忧伤。
对于同年龄的多了份亲切,所以对岫烟会那么细致耐心,教她读书识字。也是她寂寞中的一点新鲜吧。有一个差不多年岁的女孩子在身边总是好过一个人孤单的。她的心从不在红尘外。
元妃省亲,她进了栊翠庵,是贾府用字贴请去的,这些身份是要讲的。她是妙玉,不是那些水月庵打秋风的老尼。她的世界得到了改变,大观园不仅有如花美丽的女孩子,还有一个玉树临风的小公子,不仅温和还会诗,不仅尊敬她,还会体谅她的心思,她也有着黛玉的敏感与清雅。
看他们诗社里欢欢笑笑,她的心也会惆怅,那本该有她的身影,可是现在她只能深锁在栊翠庵里,看庭前花开花落,她的花只能在心里绽放。明月缺 了圆,她的心事也会起落。
其实对贾家她是深知的,若非如此,贾母带刘姥姥来时,怎会那么清楚的知道老太太爱喝什么茶。她是有眼光的,只看上了宝钗和黛玉,贾府的三个小姐倒没入她的眼。是一样的才华还是一样的客居,她们三个人单去品茶,宝玉随后而至,是舍不得妹妹姐姐,还是好奇着妙玉。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谦和,都是这世间少见的王孙公子,难怪那么多的人喜欢他。所以才会情不自禁的用自己的杯子,让他喝茶, 偏还要正色的说,你喝茶是沾了宝钗黛玉的光,独你一个人来是不给你喝茶的。她的心事在热与冷之间迷茫。不必问!
为什么那么刻薄着刘姥姥,一个老太太,那么大的年纪了,纵然不相帮,也没必要那么冰炭不同炉的样子,还是宝玉好,又给刘姥姥茶杯,又给妙玉洗地。好忙。妙玉是如此的远着刘姥姥,是一种远之为恐不及的状态。是什么触动了她的心事。让她如此的冷漠。如此的敏感,为什么敏感的是她和黛玉,一样的依附于贾府,这也许是她们最不能面对的伤悲,面对了这一层清高的基石何在。人世的信念如何的从容。所以要急于保全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三位小姐就从容了,那是自己的家,没人家是一回事,住在别人家是另一回事。
一样的大小姐,一样的父母所爱,一样的世事无常,飘泊在贾府。妙玉与黛玉原也有着天然的亲切与疏离。所以黛玉对妙玉表现了少有了随和与纵容。
宝玉过生日,妙玉下贴祝贺,这是多么无言的祝福,她多想和她们一样为他举杯祝贺,可是她不能。她的身份不能。于是在栊翠庵里,她沉默的写下的她的祝福,是她心事的悄然流淌。
宝玉乞红梅,黛玉便说人随了去反不得了,这一刻黛玉是妙玉的知己。她明白妙玉就像是明白自己的情怀。人生有太多的情份,是说不得,可是她就是存在,所以心事总是缠绵。
妙玉在中秋节,独自出来,听见黛玉湘云的诗,忙说好,又去续了后半部分。那一节是真情流露的一回。 她的热情与主动让人看到了一个少女的真诚与对友谊的渴望。只是她不能经常出现在她们的生活中,但是她真的注意着她们。她让她们替她活了一次。
如兰的芬芳,谁是惜花的人。她走了不能选择的路,她的心情也只能掩藏。临水照花的一刻,她的梦开始生长,只是不能醒,不想醒,红尘本无她的自由。她沉默着清高,因为清高之外,她是不能选择的沉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