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容若与宝玉(我本真心托明月)
诗盛于唐,词兴于宋,曲昌于元,到了清朝流传较广。因清有了容若,清词也有了自身的光芒,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就像是词人,纳兰婉转清雅,容若淡丽怡人,这个名字读来让人回味。容若的一生是富贵中的凄凉,雅致中的伤痕,这样的物质丰富而精神上又总是失意,恰好成全了他的词,清丽忧伤脱俗而又是挥之不去的伤感。就一句“人生若只初相见”就够了,多少难言尽在不言中,想想人生一切情缘,如何抵的上这一句人生若只初相见,多少回味,多少忧思。容若是词之天然,天然的让人亲近,隔了多久你都觉得他是那样的亲切,好像就在身边。
有人说曹公笔下的宝玉有着容若的影子,也许他们是有相似之处,一样的有才华一样的得到了祖母的宠爱,却因为不能遵守当时的规则而为父不喜,也有着望子成龙有期盼。那时看皇太子秘史,八爷提起容若,明珠泪下,想必儿子去后,明珠的心痛是难言的,明珠对容若的才华原是欣赏的,只因为在乎,所以苛求,失去了,才明白这个儿子才是他一生所重,只是他不能表达这份父子之情。想必贾政对宝玉也是如此。宝玉带玉而生天生富贵,容若出身大家,一样的都是皇亲,一样的都是在女人的精心呵护中长大。容若深受的人入了宫,又娶的妻子也早早的病故了,他的一生在情上有太多的遗憾,成了他词中深深的伤。
黛玉葬花,宝玉就明白,他也是对着燕子说话,看着花儿落泪,这样天生多情众生平等的心怀,让他敏感而高贵。他也许软弱,面对母亲时一味的顺从,到了贾政那里话也不敢说,可是他的心是真的如水晶般晶莹透明,他真的想花常红月常圆,姐妹们永在身边快快乐乐的做诗,他想要的人生其实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他想做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文人,他不想伤害别人,也不想让别人伤害那些如花的女孩子。他终做不得她们的护花使者,他能欣赏她们的美,却不能让这美长存,所以他心中悲痛,连他的痛红尘都不欣赏,所以他离家出家,他的灵魂是黛玉,因为黛玉代表了他的知己,他的理想在黛玉身上体现了出来,她美丽多情她不流于世俗她是宝玉红尘的寄托,失去黛玉于他的意义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生的问题,他本是孤单,本来没人懂他,有些人是不需要朋友的,而有些人外表如何坚强而内心是迫切需要一个人懂的,这样的人多是文人,因敏感而多情,因多情而寂寞,因寂寞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知己或者是同类。所以高山流水成千古佳音。总有文人在追想。总在追忆。
宝玉身上确实有着容若的影子,对女子的态度对人情的理解,都是心灵的知己。黛玉有着容若入宫女友的身姿。容若若能自由必是出家,去追忆红尘了!
加载中,请稍候......